ASRS 前沿速递丨视网膜脱离诊疗“三部曲”:术前评估、术后监测、门诊拓新

  • 2025-08-31 17:19:00
  • 14 Views

编者按:7月30日~8月2日,第43届美国视网膜专家学会(ASRS 2025)年会于美国洛杉矶盛大举行。作为全球眼科领域的学术盛会,ASRS年会一直以来都是视网膜疾病研究前沿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汇聚了众多国际顶尖专家,推动着该领域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治疗手段与效果备受关注。在本次会议中,多项聚焦于视网膜脱离的研究成果相继呈现,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希望。小编摘取其中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一同领略这场学术盛宴的魅力。

图片


术前OCT生物标志物预测RRD术后视力结果

Eoi Jong Seo的研究聚焦于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生物标志物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之间的关系。研究纳入标准为急性黄斑脱离型RRD(脱离时间<2周)、术前完成黄斑区OCT扫描、术后随访≥6个月;排除标准包括黄斑在位RRD、慢性RRD、C级或以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继发于其他视网膜疾病(如黄斑裂孔、眼内炎、急性视网膜坏死)的RRD、渗出性或牵拉性脱离、首次手术未复位者。研究测量了多个OCT参数,如皱褶指数(CI,外层视网膜边界长度与内丛状层长度的比值)、皱褶厚度(CT,皱褶区域的最大外层视网膜厚度)、黄斑区(MA,以中央凹为中心3000μm范围内的区域)、视网膜内囊肿(IRC)面积(同区域内囊肿面积定量)等,还涉及中央凹外核层厚度、椭圆体带(EZ)厚度、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等参数,并通过统计分析探究这些参数与术后BCVA的关联。研究回顾性分析152例急性RRD患者(152眼),平均脱离时间为6.9±4.9天,术后BCVA(logMAR)从0.95±0.61提升至0.33±0.35,平均脱离范围为1.8±0.5象限;手术方式包括巩膜扣带术(21.1%)、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75.0%)、联合手术(3.9%)。研究发现,CI与CT、MA、IRC面积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4、0.724、0.754,均P<0.001。术后BCVA的独立预测因子为术前脱离范围较大(P<0.001)、CI较高(P<0.001)、EZ较厚(P=0.001)。此外,术后出现视网膜前膜(ERM)或黄斑囊样水肿(CME)的患眼(n=60),其CI、CT、MA及IRC面积显著高于无并发症者(n=112;P<0.001)。

临床意义:急性期(<2周)RRD若存在严重外层视网膜改变(如黄斑区水肿、视网膜内囊肿、明显皱褶),术后视力恢复较差。上述改变联合脱离范围较大、EZ较厚可预测ERM/CME发生率升高,提示其可能反映光感受器损伤及视网膜重构。该研究为术前评估RRD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预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从而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讲题:Preoperative OCT Biomarkers of Outer Retinal Alterations in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Visual Outcomes

报告者:Eoi Jong Seo


OCTA评估RRD修复手术对黄斑灌注参数的影响及其与视力预后

RRD是视网膜脱离的最常见类型,未经治疗可导致严重视力损害,尽管手术可有效复位视网膜,但其对黄斑微循环及视力结果的影响尚不明确。Muhammad Amer Awan通过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评估了RRD修复手术对黄斑灌注参数的影响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联。研究系统检索了截至2023年4月10日,PubMed、Scopus、ScienceDirect及Cochrane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纳入对比RRD术后患眼与对照眼的OCTA参数的研究,分析指标包括中央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央凹血管密度(FVD)、旁中央凹血管密度(PF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C)灌注密度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分析黄斑在位组与黄斑脱离组。研究共纳入19项研究,涉及642眼RRD(黄斑在位231眼,黄斑脱离411眼)与642眼对照。结果显示,黄斑脱离组术后在浅层毛细血管丛(SCP)与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FAZ面积均显著扩大(SCP:+0.07mm²,95%CI:0.03~0.11;DCP:+0.14mm²,95%CI:0.05~0.22),BCVA改善显著提高(-0.79logMAR,95%CI:-1.27~-0.30)。黄斑在位组敏感性分析显示,DCP的PFVD降低(-1.82%,95%CI:-3.48~-0.15),敏感性分析后BCVA轻度提高(-0.07logMAR,95%CI:-0.12~-0.01)。此外,两组术后FVD及CC灌注密度均无显著变化。

临床意义:RRD术后虽解剖复位成功,但黄斑灌注参数(尤其是黄斑脱离组)存在持续性改变,表现为FAZ扩大及DCP-PFVD降低,提示视网膜微血管系统修复后的持久性结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黄斑脱离组BCVA显著改善,表明功能恢复可能独立于血管异常。这提示临床评估RRD手术成功需超越单一灌注指标,需结合解剖、功能及血管多维参数。


讲题:Evaluation of Macular Perfusion Post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报告者:Muhammad Amer Awan


门诊手术室开展玻璃体切除术的可行性与效果

Taku Wakabayashi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在门诊手术室开展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各类成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手术效果。该研究涵盖了从2012年至2025年间,在日本三家私立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4377只眼。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研究发现,所有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未使用静脉镇静。手术指征广泛,涵盖黄斑疾病(1551眼)、玻璃体积血(397眼)、视网膜下出血(125眼)、残留晶状体碎片或人工晶状体(IOL)脱位需固定(983眼)、RRD(1046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87眼)、糖尿病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7眼)、眼内炎(4眼)及其他(147眼)。其中,RRD的单次手术成功率高达96.5%。术后视力显著提升,从术前的0.44±0.32提升至术后的0.14±0.26,P<0.001。研究未发现严重术中并发症或眼内炎病例,这表明门诊手术室开展玻璃体切除术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临床意义:该研究为门诊手术室开展复杂眼科手术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门诊手术室开展玻璃体切除术手术在解剖和视力恢复方面效果良好,安全性高,潜在优势包括效率提升、高质量围术期护理和更短周转时间。不过,需注意其不适用于儿童患者或需全身麻醉的病例,如严重开放性眼外伤。


讲题:The Feasibility and Outcomes of Vitrectomy in the Office-Based Operation Room

报告者:Taku Wakabayashi


小结:本次ASRS 2025年会展示了视网膜疾病领域的多项前沿研究,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疾病机制的理解,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