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抗VEGF药物自问世以来,已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未满足的需求,如部分患者对现有药物反应不佳、长期使用加重负担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全球眼科从业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更创新的抗VEGF疗法,以期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取得更大突破。ARVO 2025会议上,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陈有信教授与全球眼科同道分享了在研生物创新药ASKG712(抗VEGF-ANG2双特异性抗体)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多次给药治疗的临床I期成果,这些革新与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抗VEGF-ANG2双特异性抗体用于DME临床I期成果
DME是严重影响视力的重大健康威胁。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约为1.5亿人,其中约4000万至5000万人可能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更是超过1000万,这一疾病对患者视力的危害极其严重。
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方案,包括抗VEGF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但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仍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联合AskGene Limited开发了创新药物ASKG712。该药物采用抗VEGF和ANG-2双靶点设计,与现有的法瑞西单抗不同,ASKG712采用了全新的分子结构。法瑞西单抗是抗VEGF和ANG-2的组合,末端带有FC片段,而ASKG712则是在FC片段上下各连接两个抗VEGF和ANG-2结合点。这种独特设计使得ASKG712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更强的疗效和亲和力,是中国医药创新的重要成果。
此次在ARVO会议上报告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临床试验纳入的患者为18岁及以上年龄、存在累及中心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最佳矫正视力(BCVA)处于78至19个ETDRS(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字母之间,且黄斑中心凹下厚度(CST)≥300 μm的受试者。研究包含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两个部分。在多剂量递增阶段(MAD),受试者每4周(Q4W)接受0.6、1.2、3和6 mg ASKG712各3次治疗,持续8周,随后进行长达24周的观察以评估疗效持续性。主要终点为ASKG712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终点包括:通过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黄斑中心凹下厚度(CST)较基线的改变等指标。在首次至第三次注射后均对系统性药代动力学和免疫原性进行了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3mg组还是6mg组,患者的视力均有显著提升,且无需重复治疗或补救治疗。此外,药物对减轻视网膜厚度也表现出色,且未出现严重炎症反应或其他副作用。我们的壁报展示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大家对这种创新的分子结构设计充满期待。目前,中国的临床试验正在稳步推进。
ASKG712在眼底领域的潜力值得期待
目前,我们已报告了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同时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也在有序推进中。我们不仅关注该药物在DME中的应用,还计划探索其在其他适应证上的潜力,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基于法瑞西单抗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应用和良好的临床反馈,我们对ASKG712的作用机制充满信心。法瑞西单抗的优异表现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追求的是更进一步——通过全新的设计,旨在实现更卓越的临床疗效,同时显著降低副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愿景,我们开发了这款创新药物。我们相信,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优化的靶点组合,该药物有望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的积极结果,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