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地图样萎缩作为晚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致盲性极高且机制复杂的病理阶段,近年来一直是视网膜疾病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与攻坚难点。其发病涉及补体系统异常激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以及光感受器细胞进行性死亡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精准预测其进展速度及制定有效干预策略仍面临巨大挑战。近日,第43届美国视网膜专家学会(ASRS 2025)年会于7月30日至8月2日在美国长滩圆满落下帷幕。这场眼科盛会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学者,聚焦视网膜疾病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其中,关于地图样萎缩进展相关基线特征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来自Doheny Eye Institute/UCLA的Srinivas Sadda分享了基于OAKS和DERBY试验的最新发现,为地图样萎缩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有望推动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制定。
旧研局限与新研契机:开启地图样萎缩研究新征程
地图样萎缩作为晚期AMD的一种严重表现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影响着约500万患者的视力健康,是导致中心视力丧失的“罪魁祸首”之一。此前,众多研究虽已发现诸多与地图样萎缩进展加速相关的风险因素,但部分研究受限于成像技术陈旧,难以精准捕捉疾病的细微变化。同时,患者样本量小也使得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近期开展的OAKS和DERBY这两项关键试验为地图样萎缩研究提供了基于未治疗假眼的长周期、大规模自然病史数据集。
多维特征洞察:解锁地图样萎缩进展加速密码
在此项研究中,科研团队将研究目光聚焦于OAKS和DERBY试验中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的地图样萎缩患眼。研究采以四分位数为基础界定基线与地图样萎缩特征,并通过对比两年内(从基线至第24个月)地图样萎缩面积(经平方根变换处理)的年化变化情况来开展深入分析。
研究共纳入311例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眼。患者平均年龄为77.7岁,其中女性患者占比达63%(195/311例)。基线测量数据显示,平均地图样萎缩面积为8.097mm²(标准差为3.9891)。
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眼,非中央凹下地图样萎缩、多灶性病变、存在更多中/大结节(≥20个)、基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更优以及BCVA≥60个ETDRS字母的患者,其地图样萎缩进展速度更快。此外,研究还揭示,非中央凹下病变以及较差的平均低亮度视力与研究眼地图样萎缩的更快进展存在显著关联。
综合各项参数分析,与地图样萎缩更快生长相关的因素包括非中央凹下地图样萎缩位置、多灶性病变、更多中间或大结节,以及起始视力更佳等。
小结:此次研究揭示了多种与地图样萎缩快速生长相关的参数,更重要的是,它一方面证实了以往自然病史研究中已识别的与地图样萎缩快速生长相关的特征,进一步夯实了这些因素在地图样萎缩进展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研究还发现了涉及研究眼和对侧眼的新参数,为深入理解地图样萎缩的发病机制和进展规律打开了新的大门。Srinivas Sadda在ASRS 2025年会上的精彩分享,无疑为地图样萎缩的研究和治疗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对这些基线特征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图样萎缩的治疗将迎来新的突破,为无数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
标题: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Geographic Atrophy Progression in the OAKS and DERBY Trials
报告人:Srinivas Sadda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