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界的“网红”——视网膜色素变性

  • 2025-08-23 16:46:00
  • 58 Views

编者按:视网膜色素变性(RP)作为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约每4000人中就有1人受其影响。RP的典型眼底表现涵盖骨针样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变细以及视盘蜡样苍白。目前大多数形式的RP尚无治愈之法,其治疗重点聚焦于视觉康复、监测可治疗的并发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RP的治疗前景正发生着迅速变化,多项临床试验已呈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近期,Aidan Lee及Hossein Ameri对RP的临床特征、诊断、咨询以及随访跟踪所需内容进行了综述。


深度剖析:RP的临床特征与遗传模式特征

RP通常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具有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遗传模式。其早期症状表现为夜盲症,随后视野逐渐狭窄,严重时可致完全失明。典型眼底表现包括骨针样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变细和视盘蜡样苍白(图1)。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并发后囊下白内障、黄斑囊样水肿(CME)和视网膜前膜(ERM),进而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



系统梳理:RP诊断要点中的影像学评估与基因检测

RP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眼底检查、影像学评估、功能测试和分子遗传学检测。

影像学评估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用于评估椭圆体带(EZ)的完整性,并检测CME和ERM等并发症。全视野视网膜电图目前仍是进行功能测试的标准方法,该检测通常显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反应严重减弱甚至消失。

  • 眼底自发荧光(FAF):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工具,常显示黄斑区高自发荧光环,此环代表健康与退化视网膜的过渡区。在分析了11种RP基因型的FAF图像后,研究人员确定了8种不同的自体荧光模式,其中4种位于黄斑区,4种位于黄斑外视网膜。尽管诸如双同心高自发荧光环等某些特征曾被视为某些特定基因型(如NR2E3基因型)的典型特征(具有病理诊断特异性),但该研究发现其他基因型的RP患者也存在这些特征,包括与RHO、RPGR和USH2A基因相关的RP患者。这些研究结果表明,FAF对于记录疾病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区分特定基因型方面并不可靠。

  • 超广域眼底成像(UWF):在RP的诊断和随访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一项使用UWF技术开展的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RP患者的周边视网膜血管数量显著减少,且有22%的眼睛远周边部完全无血管。这些研究结果凸显,对称性周边血管消失是RP相对恒定的一个特征,在UWF中,该特征或许仅次于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是可识别的显著特征,其重要性超过了血管变细和视盘蜡样苍白等更具主观性的体征。


基因检测

RP与100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确定致病突变可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明确遗传模式,并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试验资格筛选和基因治疗候选者筛选。然而,不同实验室所采用的基因检测组合存在差异。近期开展的一项研究对比了Invitae公司和Blueprint Genetics公司在216例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包含RP)患者的基因检测报告,发现这两家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存在重大差异。有趣的是,在两家实验室均接受检测的7例患者中,即便两家检测组合中都包含相关基因,也没有发现完全相同的基因变异报告。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人们,仔细解读基因检测结果以及考虑不同检测平台之间变异性的重要性。


全面聚焦:RP的长期管理与并发症监测

RB患者的长期管理重点在于视觉康复、监测可治疗的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CME在18%至50%的RP患者中发生,通常可用局部和/或全身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局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局部、眼周、玻璃体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白内障,尤其是后囊下混浊,常见且在视力显著受影响时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维生素或补充剂对RP患者有益。高剂量维生素A补充剂曾被认为可减缓疾病进展,但近期对同一试验的重新分析显示,维生素A补充不会减缓RP的进展,且可能对患有肝病、肾移植史或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带来危害。一项1期研究显示,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NAC)经过6个月的治疗耐受性良好,并且在视力和光敏感度方面带来了小但统计上显著的改善。目前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如果成功,NAC可能成为RP患者的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低视力服务、定向和移动训练以及心理社会支持对视力丧失患者至关重要。


精准解析:RP监测进展与治疗反应的多维度评估方法

监测RP需结合功能性和结构性评估。虽然视野测试,特别是运动视野测试,一直是评估周边视野丧失和疾病进展的重要工具,但它容易受到操作员的影响,并且难以比较。微视野检查可精确绘制视网膜敏感度图,检测进展。OCT上的EZ长度反映光感受器完整性,是疾病进展的有用生物标志物。全视野刺激阈值测试提供全局敏感度测量,适用于晚期疾病的治疗反应评估。多亮度移动测试评估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导航能力,作为基因治疗试验的有意义终点。低亮度视力测试检测标准视力测试未捕捉到的中央视力缺陷,被认为是早期疾病阶段的敏感终点。


沿洞察:RP临床研究进展的探索方向与突破成果

RP的治疗前景正在迅速变化:

  • Voretigene neparvovec-ryzl(Luxturna,Spark Therapeutics)是首个FDA批准的基因疗法,用于治疗RPE65相关视网膜营养不良。

  • 2022年对101项针对IRD的基因疗法临床试验的分析显示,RP是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最常研究的疾病,常见靶点包括RPE65、ND4和REP1,77项试验中有90%的病例使用了基因增强策略和腺相关病毒载体。

  • 目前,两项有望取得突破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推进中:一项是针对RPGR基因的、由Janssen公司开展的AAV5-hRKp.RPGR疗法LUMEOS试验;另一项是针对NR2E3基因的、由Ocugen公司开展的通用型(不区分特定基因突变)OCU400-301疗法liMeliGhT试验。若试验成功,这些疗法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市场带来可行的治疗方案,成为新一代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和通用型基因疗法。


总结:RP依旧是引发遗传性失明的主要“元凶”,严重干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近年来,诊断技术的持续精进、新疗法的不断问世,为改善患者预后点亮希望之灯,让未来前景可期。


参考资料:

https://retinatoday.com/articles/2025-july-aug/top-irds-to-watch-retinitis-pigmentosa?c4src=home:feed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