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眸论道丨王凯教授专访:“智”寻良策,破近视防控困局

  • 2025-11-04 17:56:00
  • 11 Views

编者按: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愈发严峻的当下,探索精准有效的近视筛查与预测手段迫在眉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凯教授团队长期深耕眼视光领域,成果斐然。10月24日至26日,Bright China 2025明眸中国近视防控大会暨国际近视研讨会在上海盛大举办。会议期间,王凯教授围绕“儿童青少年近视前期管理”进行授课分享,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知识盛宴,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国际眼科时讯》借此契机,特邀王凯教授,就相关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国际眼科时讯》:对于无症状的近视前期儿童,您建议的筛查频率和检查项目是什么?

王凯教授

对于无症状的近视前期儿童,在临床检查中,需开展以下项目:

首先,常规的视力检测必不可少。若儿童视力与同年龄段正常水平存在差异,则需进一步检查。进一步检查项目包括屈光度筛查,可使用手持式筛查仪进行,此类设备在学校或幼儿园可能有所配备。更准确的方式是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即散瞳验光。并非每个儿童都需要进行散瞳验光,若电脑验光结果显示为正度数或平光,可先观察两三个月,监测眼轴增速,再决定是否进行散瞳验光。若观察期间眼轴增长迅速,则需进行散瞳验光。因此,对于屈光度为0或正度数的儿童,可先观察一段时间。若电脑验光结果显示为负度数,则建议行睫状肌麻痹验光,以确定其真实度数及远视储备量。

其次,眼轴测量至关重要。首次筛查时,务必进行眼轴测量。眼轴数据能够评估三个月内眼轴的进展情况。若眼轴进展迅速,往往是一个预警指标,需要采取干预措施。若眼轴增长不快,且验光结果相对正常,则可继续观察,不一定采取近视防控手段,如提前配戴眼镜或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等。每个儿童的特点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于无症状的近视前期儿童的监测频率,常规建议每三个月监测一次数据,尤其是眼轴变化。但对于高危人群,如父母有超高度近视且儿童眼轴增速非常快的情况,监测间隔需要缩短,例如每两个月监测一次。因此,监测方案需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


《国际眼科时讯》: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团队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成果?

王凯教授

近期,人工智能技术备受关注,在眼视光领域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团队是国内最早将人工智能与近视防控相结合开展研究的团队之一。早期,我们团队率先开展了生理性眼轴预测相关研究。在我国,要获取一组从小学阶段开始持续随访至成年且完全不近视的儿童样本极为困难。因此,我们利用现有的横断面数据,将其输入人工智能系统,使人工智能在固定屈光度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生成生理性眼轴增加量的相关数据。从人工智能算法层面来看,这些数据能够辅助临床医生判断儿童眼轴的增长情况,即判断其眼轴增长是生理性的,还是增长速度过快、需要采取干预措施的状态。以上即为我们团队在人工智能与生理性眼轴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相关成果。此外,我们在人工智能角膜塑形镜验配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指导新手验配师正确验配角膜塑形镜,为其提供合理的参数。人工智能的应用显著缩短了临床试错时间,降低了成本,因此受到了家长的广泛欢迎。不仅如此,我们团队还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创新研究。作为国内最早提出远像技术的研究团队,凭借在该领域的开拓性探索,我们团队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斩获两项远像技术发明专利。此外,我们基于眼底照片进行人工智能分析,能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眼病。以上均为我们团队此前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