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RS Binkhorst奖章背后的光影博弈——Thomas Kohnen教授讲述"近视的世界"

  • 2025-11-03 17:50:00
  • 4 Views

编者按:2025年9月12日-16日,第43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ESCRS)年度大会盛大举行。作为全球眼科界颇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大会开幕式上的Binkhorst奖章演讲备受关注。今年,这一殊荣授予了国际知名眼科专家Thomas Kohnen教授,他以“近视的世界”为主题,分享了其对全球近视问题的深刻见解以及前沿治疗方案。


演讲实录:近视的世界

图片


全球近视现状:一场正在蔓延的"流行病"

Thomas Kohnen教授开篇即点明了全球近视率持续增长的严峻现实。众多研究数据显示,近视已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同时由于人口结构老龄化和白内障相关屈光变化,2025年后老年群体的近视患病率也将有所上升。预计到2050年,全球近视人口可达40-47亿,占世界总人口近一半。Kohnen教授强调,近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屈光不正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健康挑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彻底根治。


近视成因: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

关于近视的成因,Kohnen教授指出,近视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生活方式的若干关键变化正加速近视流行: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延长、教育压力大、学业任务重。Kohnen教授在演讲现场展示了现代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生活场景:儿童青少年频繁面对iPad和各种电子设备、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这种行为模式显著增加了近视发生的风险。多项前瞻性大样本研究和系统综述表明,增加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可使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风险下降约40%-50%。Kohnen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家庭经验,通过鼓励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户外运动如网球、冲浪和赛艇,幸运地避免了近视发生。


近视矫正策略:从保守治疗到手术干预

Kohnen教授系统性梳理了当前近视矫正的主要策略,包括:

1.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减少近距离用眼,是目前被公认最基础、最有效的预防和延缓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大量前瞻性研究证实,每天有充足的户外活动能显著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风险。药物干预方面,目前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已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近视的控制,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均显示其对延缓近视进展效果明确,也是主流指南推荐的干预手段。

2.角膜屈光手术。对于有屈光矫正需求的青少年及成人,角膜屈光手术为提升裸眼视力提供了成熟选择。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KLEx)。Kohnen教授指出,这三种手术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长期效果,PRK和LASIK在晚期并发症方面风险较低,高度近视的矫正效果随时间可能略有下降,而SMILE手术则在临床随访中展现出长期稳定和生物力学上的优势。三类手术各有适应证,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眼部条件和需求来决定,无需过度比较优劣。

3.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于高度近视或因角膜条件不适合激光手术的患者,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ICL/IPCL)是非常重要的选择。Kohnen教授结合丰富手术经验和国际数据,强调不同类型的植入型人工晶状体均具有良好效果。例如,前房角支撑型晶体提升视力效果明显,严重并发症年发生率约1.7%;前房虹膜固定型长期未矫正视力良好,但高眼压和白内障发生率相对较高,个别患者需取出晶体;后房型晶体虽随访年限较短,但目前结果同样优异,综合并发症风险较低。这类手术为超高度近视人群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新路径。

4.屈光晶体交换手术。针对超高度近视或者同时合并老视的患者,屈光性人工晶体置换术(RLE/CLE)同样是值得考虑的方案。通过摘除自身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包括多焦点型),部分患者能够恢复极佳的远近视力,术后最佳裸眼视力可达到20/16。不过,Kohnen教授特别强调,这种手术会显著增加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风险——有研究显示,风险约为同龄无手术者的2倍,尤其是在高度近视患者中更需警惕;而如术后发生玻璃体后脱离(PVD),视网膜脱离风险可进一步升高至5倍。因此,术前需对个体风险充分评估和沟通。


矫正不等于治疗:近视的长期并发症

Kohnen教授指出,矫正近视并不等于治愈近视。即便通过屈光手术等手段成功矫正了视力,患者仍需警惕一系列长期并发症。研究显示,近视患者发生白内障的风险约增加4.5倍,每增加-1屈光度,青光眼的相对风险约提升20%。此外,高度近视人群更易出现黄斑部病变,包括脉络膜新生血管和黄斑萎缩等,并且视网膜脱离的风险也明显增高。因此,近视防控不能仅关注屈光状态本身,更应重视全眼健康管理和长期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干预。即使患者早年接受了手术矫正,随着年龄增长,在15-30年后仍有可能出现如黄斑病变或玻璃体相关退变等眼部健康问题。


未来展望:人工智能与安全性

展望未来,Kohnen教授认为人工智能(AI)将在眼科领域带来深刻变革。AI模型可能帮助我们更精确地预测术后并发症等,但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还需更充分的临床研究和验证。

他进一步强调,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安全性始终是矫正和治疗首要考量。只有历经时间考验,长期安全性得到保障,我们才能获得患者信任,真正应对全球近视增长的挑战。


专访Thomas Kohnen教授


《国际眼科时讯》:作为ESCRS 2025大会的一大亮点,您如何看待此次Binkhorst奖章演讲的意义?

Kohnen教授:对我而言,能获得Binkhorst奖章是一项莫大的荣誉。选择“近视的世界”作为主题,是因为它对全球眼科和公共健康都至关重要。我们正面对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近视流行病,需要全球眼科医师协作,推动预防和治疗的进步。


《国际眼科时讯》:在本次大会中,您关注哪些领域的最新进展?

Kohnen教授:人工晶状体领域正迎来技术变革,尤其是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普及。目前我在约10%的患者中使用这类晶体,未来比例有望提升。屈光手术的长期安全性也极为关键,我们要赢得患者信任。对于老年患者,白内障与其他眼底并发症风险同样要重点管理。另外,人工智能为手术安全提供新工具,我们要认真评估其风险与价值。



总结

Kohnen教授的演讲不仅展示了近视防控领域的最新进展,也再次提醒人们:近视本质上是全生命周期、多因素影响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面对2050年或将突破40亿的全球近视人口,眼科领域不仅要推进生活方式干预、药物管理及手术创新,更要重视长期全眼健康维护。正如Kohnen教授强调的“矫正不等于治疗”,唯有全局、长期视角,才能科学应对全球近视挑战。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