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3月9日,值第十八个"世界青光眼周"启幕之际,这个被称为"沉默视力杀手"的疾病再度引发全球关注。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青光眼正以惊人的速度威胁人类视觉健康:2020年全球约360万50岁以上患者因青光眼致盲,预计至2040年患者总数将突破1.12亿,其中医疗资源匮乏的亚非地区将承受68%的疾病负担。相较于可复明的白内障,青光眼的隐匿性进展与不可逆视神经损伤特性使其防控更具挑战。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揭示,1990-2019年间青光眼相关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激增69.2%,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数(SDI)呈显著负相关——这警示着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地区,数以千万计患者可能错失早期干预良机。自2008年世界青光眼协会(World Glaucoma Association, WGA)发起全球防控行动以来,通过全球协同宣教,显著提升了公众对青光眼这一疾病的认知。值2025年世界青光眼周首日,随小编一起,从多维视角解析青光眼诊疗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
青光眼病理生理研究的新进展
以往,人们认为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主要由眼压升高、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或直接由神经元兴奋性毒性和氧化应激等因素导致的死亡所引起。青光眼风险因素众多,包括年龄、性别(男性)、种族(非洲血统)、眼压、中央角膜厚度、杯盘比、青光眼家族史、吸烟、睡眠呼吸暂停、代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以及血压异常等。近年来,人们发现了更多与青光眼相关的新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的新发现、神经退行性和神经炎症性脑部改变、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异常以及跨筛板压力的变化等。
有一种理论称为“脑-糖尿病理论”,它提出青光眼可能是一种4型糖尿病,即中枢胰岛素信号传导出现障碍,导致神经跨突触退行性病变。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的代谢综合征可能会增加患青光眼的风险,尤其是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此外,神经营养因子信号传导途径的改变也可能增加青光眼的风险。这种改变会导致内质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聚集,从而加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与神经营养因子信号传导途径相关的基因也与青光眼有关。最新的研究还揭示了适应性免疫在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有证据表明,眼压升高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其中热休克蛋白可能作为致病性自身抗原,引发神经退行性病变。在视网膜受到应激时,会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IL-6、IL-1β、TNF-α),引发胶质反应和低度炎症。如果胶质反应持续且过度,可能会通过toll样受体2和4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进行性损伤和视力丧失。
技术创新:从精准诊断到靶向干预
新兴眼科诊断工具
- SITA FASTER 24-2C在传统标准自动化视野计(SAP)基础上增加了黄斑区的十个关键检测点,提高了测试效率与可靠性。
- 平板电脑视野检查与虚拟现实(VR)技术因成本效益和便捷性而受到青睐。其中的墨尔本快速视野(MRF)应用可快速完成视野评估,适用于医疗资源匮乏地区。
- VR技术在临床视野检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VR视野检查设备如VIP Visual Fields、Vivid Vision Perimetry等,为医师提供了更直观、更准确的视野缺陷映射工具。
- OCT血管成像(OCTA)有助于眼科医师全面分析毛细血管灌注,对青光眼发病机制和进展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尽管人工智能(AI)目前在青光眼领域尚未获得监管授权,但AI在青光眼筛查、诊断和分类中的潜力已经得到广泛认可。AI算法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集,发现疾病模式的微小变化。
治疗策略的精准突破
- 药物治疗:Rho激酶抑制剂通过放松小梁网的平滑肌纤维、增加Schlemm管内皮细胞的孔隙,来降低房水流出阻力,从而降低眼压。拉坦前列腺素Bunod通过释放一氧化氮降低眼压。新型给药系统如可注射药物、泪点塞等,以及纳米技术为青光眼治疗带来新可能。同时,针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神经保护剂、基因沉默、干细胞技术等新技术也在青光眼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 手术创新: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作为连接药物治疗与传统手术的桥梁,通过微创方式降低眼压,恢复房水自然流出,为患者带来无药生活的可能。对于早期和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抗青光眼药物和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是首选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MIGS手术如iStent、KDB巩膜切开术等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药物使用。
小结
青光眼的全球威胁不仅体现在其不可逆的致盲性,更源于社会经济差异与技术壁垒交织下的防控困境。从流行病学数据到技术创新,从“世界青光眼周”的倡导到多学科协作,应对这一挑战需整合多方力量。未来,通过强化早期筛查网络、推动技术普惠化及深化国际合作,有望将青光眼从“沉默的致盲杀手”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践行“每一个视界都值得守护”的全球愿景。
参考文献:Bhartiya S, Ichhpujani P, Wadhwani M.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ackling glaucoma blindness. Indian J Ophthalmol. 2025 Mar 1;73(Suppl 2):S189-S196. doi: 10.4103/IJO.IJO_3280_23. Epub 2025 Feb 21. PMID: 39982079.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