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RS 病例启示录丨警惕“视力杀手”——青光眼的多样面孔

  • 2025-09-15 18:06:00
  • 11 Views

编者按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损伤及视野缺损为典型特征的眼部疾病。由于与之相关的多种眼病病因错综复杂,且存在致盲风险,在临床诊疗中,这些眼病常常被忽视或出现误诊情况。而深入了解这些青光眼相关眼病的独特病因与临床表现,对于实现早期干预、防止视神经遭受不可逆损伤而言至关重要。第43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年会(ESCRS 2025)期间,青光眼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议题。小编挑选了数例于会议中呈现的青光眼病例,旨在为眼科医师优化诊疗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病例一:Fuchs葡萄膜炎患者白内障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 

Fuchs葡萄膜炎是一种慢性眼内炎症性疾病,常伴有视力进行性下降。其典型表现为虹膜异色、白内障和青光眼三联征,但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已知,远视、前房角狭窄是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较厚的脉络膜也可能是潜在的解剖学危险因素。 

本病例患者为49岁男性,长期患有Fuchs葡萄膜炎,多年来一直随访观察。患者逐渐出现后囊下白内障,视力降至20/80。患者近视,术前前房角呈开角状态。在无炎症表现持续1年后,患者接受了白内障手术。手术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无任何并发症,并在囊袋内植入了C形襻疏水性一片式人工晶状体。然而,术后第1天复查时,患者主诉术眼剧烈疼痛。裂隙灯检查发现,角膜水肿,瞳孔呈半散大状态,前房浅且伴有中度炎症,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位于囊袋内,眼压高达43mmHg。 

针对这一情况,医师立即开始局部和口服药物联合降眼压治疗,同时给予阿托品治疗,并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治疗。但鉴于患者对初始治疗无反应且前房持续变浅,果断行小梁切除术和后玻璃体切除术。幸运的是,患者对手术治疗反应良好,前房深度和眼压均恢复正常,视力也恢复至20/20。据此,该病例确诊为白内障术后恶性青光眼。 

思考 恶性青光眼仍是眼科手术中极具挑战性的并发症之一,它甚至可能发生在无明显危险因素的Fuchs葡萄膜炎患者接受超声乳化手术后。目前,这种情况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房水进入玻璃体或玻璃体后方向异常等。其临床表现为浅前房,眼压正常或升高。因此,对于白内障术后眼压升高的患者,准确区分病因至关重要,究竟是炎症所致还是恶性青光眼引发,这将直接决定治疗策略的选择。 

讲题:Malignant Glaucoma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A Patient With Fuchs' Uveitis: A Case Report 

作者:N.Öztürk 


病例二:复杂难辨的葡萄膜炎-青光眼-前房积血综合征 

葡萄膜炎-青光眼-前房积血综合征(UGH)是一种罕见且复杂的疾病,其特征为葡萄膜炎、青光眼与前房积血同时存在,且玻璃体积血常使诊断和治疗困难重重。UGH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多认为是移位或半脱位的人工晶状体对虹膜造成反复机械性损伤,常见于前房人工晶状体或植入睫状沟的后房人工晶状体。 

本病例患者为42岁女性,以左眼痛、视力下降为主诉就诊。检查发现前房积血、小的非肉芽肿性角膜后沉着物、虹膜震颤及瞳孔移位。尽管采用完整药物治疗方案(局部用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多佐胺和溴莫尼定,口服多佐胺2次/天),左眼眼压仍明显升高(约60mmHg)。 

患者既往史:2015年行双眼白内障摘除并PCIOL植入术;2022年起有原因不明的复发性前葡萄膜炎病史;2024年8月左眼玻璃体出血;2024年9月紧急行小梁切除术。术后1个月(2024年10月)双眼玻璃体腔及前房出现新鲜积血,多种措施(YAG、穿刺术)均无法维持稳定眼压。因持续高眼压和反复出血,2024年12月再次行小梁切除术,手术未成功。2025年1月,先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后行玻璃体切除术(PPV),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显示周围虹膜与角膜接触摩擦,确诊UGH综合征,随即取出移位的PCIOL。术后1个月,眼压恢复正常,未再出血,目前患者仍在接受治疗。 

思考 本病例强调了UGH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艰难。移位的PCIOL致使眼压持续升高和反复出血,经小梁切除术、玻璃体切除术和PCIOL取出术等一系列手术干预,最终使眼压正常、出血问题解决。这提示,对于有人工晶状体且出现眼压升高、葡萄膜炎、反复前房积血和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应高度怀疑UGH综合征。 

讲题:Long Way To Success: A Case Report Of Uveitis Glaucoma Hyphema Plus Syndrome In A Young Female Patient 

作者:M.Guszkowska,M.Łazicka-Gałecka,T.Gałecki,A.Kamińska,J.P.Szaflik 


病例三:眼压持续升高的威尔-马切山尼综合征 

威尔-马切山尼综合征(Weill-Marchesani Syndrome,WMS)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其典型特征涵盖多个方面,包括身材矮小、短指畸形、关节僵硬、心脏缺陷以及眼部异常表现,其中眼部异常具体表现为球形晶状体、晶状体异位和青光眼等。 

该病例为26岁女性患者,此前曾在另一家眼科中心接受滴眼液(溴莫尼定/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治疗,之后转至土耳其Sakarya大学培训和研究中心眼科进行眼科检查。该患者除眼部问题外,还存在一系列全身异常表现,包括身材明显矮小、面部存在畸形特征、颌骨及牙齿发育异常,同时伴有短指畸形。

眼科检查结果 

  • 验光结果:右眼-7.75-5.50*125°;左眼-6.75-5.50*50°。 
  • 眼压:右眼17mmHg,左眼14mmHg。 
  • 最佳矫正视力:双眼均为20/50。 
  • 角膜中央厚度:右眼550μm,左眼557μm。 
  • 平均前房(AC)角:双眼均为26°。 AC深度:右眼1.74mm,左眼1.76mm。 
  • 眼轴长度:右眼22.26mm,左眼21.77mm。 
  • 裂隙灯检查:显示双眼前房较浅,存在球形晶状体且伴有虹膜震颤,左眼12点钟方向出现后粘连。 
  • 眼底检查:双侧视盘杯盘比均为0.8。 

随访数月后,患者双眼眼压分别升高至27mmHg和25mmHg,伴有明显的前房变浅情况。基于此,考虑为患者实施YAG激光周围虹膜切开术(LPI)联合白内障手术。然而,患者拒绝手术干预,故仅进行了LPI治疗。幸运的是,术后双眼眼压成功降低,右眼降至14mmHg,左眼降至15mmHg。综合上述检查结果,高度怀疑该患者患有WMS综合征。随后,将患者转诊至遗传咨询门诊,经进一步检测,确诊为ADAMTS17纯合子突变。 

思考 本病例凸显了准确诊断WMS综合征的重要性。WMS虽属罕见,但作为一种具有眼部及全身表现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不容忽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当遇到患者出现球形晶状体、晶状体震颤以及继发性青光眼等眼部表现时,尤其是同时伴有身材矮小、短指畸形和面部畸形等全身特征时,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WMS综合征的可能性。对于此类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恰当的治疗至关重要,其中有效控制眼压以及适时进行LPI是防止视力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措施。而基因检测在确诊WMS综合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正如本病例成功发现了纯合子ADAMTS17突变,为明确诊断提供了确凿依据。 

讲题:Weill-Marchesani Syndrome Presenting With Microspherophakia And Secondary Glaucoma: A Case Report 

作者:Y.Islambekov,N.Özkan Aksoy,K.Ateş 


小结 

医师与患者皆要警惕青光眼的“多变模样”。若未能及时确诊与干预,患者视力和眼部结构会遭受损害,这种伤害多为永久性。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青光眼诊疗研究涌现,深化对该病的科学认知,凭借精准诊断和规范治疗,为患者守护清晰视界筑牢坚实防线。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