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一直是全球眼科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是PCV的病理机制与治疗策略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PCV的病理沉积物与异常蛋白聚集的关联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也在本次ARVO大会中有相关的报道。《国际眼科时讯》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马志中教授,就PCV的病理机制新发现、影像诊断技术进展,以及跨学科治疗策略等热点话题展开分享。
PCV的病理沉积物与其聚集性病变属性密切相关,请您介绍一下其中的具体表现,以及PCV的病理沉积物在疾病进展中扮演何种角色?
PCV病理沉积物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研究已证实,在RPE细胞基底膜的上方和下方会发生沉积,这一发现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然而,对于这些早期和中期沉积物之后的病情变化,以及它们在发展到渗出阶段时的具体情况,至今仍未明确,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西方引领该领域研究的过程中,由于西方人,尤其是白种人,在发生早期和中期病变后,其病变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地图样萎缩和湿性AMD。而东方人,尤其是亚裔人群,在发生PCV,即渗出阶段AMD亚型时,与西方人群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相对滞后。但通过对PCV患者标本的研究,我们发现从早中期病变转变为渗出阶段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即沉积物与异常蛋白折叠(或不折叠)引起的异常纤维聚集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PCV的病因学。过去认为AMD/PCV是起自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疾病。但如今看来并非如此,该疾病实际上起源于早期和中期病变之后,与异常蛋白病变毒性密切相关。
在PCV的临床诊断中,如何通过影像技术区分聚集性病理沉积与其他脉络膜病变?
在PCV的临床研究中,随着OCT等多模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确立诊断和治疗随访的辅助作用已经比较成熟。今后,影像技术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可能并非仅仅应用于诊断方面。其更重要的价值可能需要结合病因学最新认识,通过扫描模式的扩展和提高分辨力,从更多的角度和更细微的变化,去寻找这些由聚集病变引起的影像学病理特征。迄今,我们已经明确知道了抗VEGF药物在临床上的有效性。但它主要针对聚集性病变引发的异常血管增殖和继发炎性病变。然而,PCV疾病的这些增殖性改变的上游来源于异常蛋白聚集。因此,未来若想从根本上解决PCV,就应当早期发现异常蛋白聚集病变特征,希望未来的影像学发展对此有更大作为,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PCV聚集性病变属性的探讨,能够为其治疗策略的制定和创新药物的研发带来哪些影响?
目前,对于PCV聚集性病变的属性,尚未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在其他领域,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神经内科疾病的研究相对较为深入,尽管目前尚未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治疗方法仍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而PCV作为一种眼部疾病,根据目前研究的证据和文献提供的广泛证据,与假性剥脱综合征(包括假性剥脱性青光眼)以及阿尔茨海默病,都属于年龄相关性聚集病。因此,对PCV聚集性病变的深入研究,会促进其它相关疾病的发展。而其它领域的研究进展也会对老年黄斑变性,即AMD/PCV的研究起到促进和启发借鉴作用。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眼部更容易观察,获得病变标本相对容易。而剥脱综合症和阿尔茨海默病有效治疗方法可以为PCV/AMD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对于进一步加强中美眼科合作,您有什么看法?
中美眼科交流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曾经在中美关系正常时期,双方就共同发起成立了“中美眼科交流论坛”(USA-China Networking Forum for Ophthalmology)。尽管当前由于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中美关系面临一些挑战,但民间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基于对科学问题的共同追求,不应受到过多影响。在ARVO会议的平台上,中美眼科学者能够专注于眼科领域的学术研究、诊疗技术以及知识共享,这种交流对于中美双方在眼科领域的学术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在眼科领域的学术进步非常显著,发展速度也很快。美国在眼科学术研究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眼科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美国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双方的强强联合,不仅有助于提升“中美眼科交流论坛”的质量和影响力,更能够推动提高全球眼科医疗水平,为全球眼病患者带来福音。
此次ARVO会议上,您有哪些关注的议题?收获如何?
在此次ARVO会议上,我重点关注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也是我平时的研究兴趣所在。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外伤所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基因治疗、葡萄膜炎等。在会议期间,我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与学术讨论以及与其他学者的交流,收获颇丰。这些收获不仅体现在对上述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深入了解上,还体现在与其他学者交流过程中所获得的启发和灵感。大家聚集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这种相互启发的作用对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这次会议,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还结识了许多同行专家,为今后的合作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从病理机制的探索到治疗策略的革新,PCV研究正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马志中教授的分享为这一领域注入了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也为未来攻克其他老年性眼病提供了借鉴。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