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青光眼的众多治疗方案中,青光眼引流阀手术因其显著的疗效和相对较低的风险,成为备受推崇的治疗方法之一。北京和邦思特与美国新世界医疗公司,从零开始推出和开发旗下国际公认的尖端技术——Ahmed青光眼引流阀。如今Ahmed青光眼引流阀已成为该品类的市场领导者,其引进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眼科手术技术的整体实力。实操培训对于提升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和邦思特深谙这一点,依托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这一国内顶尖平台,组织了多场Wet Lab培训活动。并邀请到我国顶尖青光眼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亲自授课并指导了实操。藉此契机,《国际眼科时讯》特别采访了孙兴怀教授,就青光眼引流阀手术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差异、基础培训的重要性及未来发展趋势表达了深度的见解,同时对相关共识进行了解读。
谈:青光眼引流阀手术国内发展始源
青光眼手术是青光眼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传统的手术方式到现代借助植入物辅助引流的手术方法,这一演变无疑标志着显著的进步。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主要依赖于医生的手工操作和经验积累,手术效果因人而异。相比之下,引流阀手术则实现了定量或半定量的房水引流。该手术通过导管从前房引流房水,引流量恒定,无需通过调整巩膜瓣的缝合松紧度来控制流量。引流阀的设计还具有压力控制功能:当眼压过低时,阀门关闭;当眼压过高时,阀门开启,从而维持理想的目标眼压范围。这一创新为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便利。从设计理念来看,引流阀手术相比完全依赖医生操作技巧的传统小梁切除术,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尽管如此,青光眼引流阀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患者的出血、渗出情况以及术后瘢痕形成的倾向都会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这类手术在国外开展较早,而我国则是在9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我院是当时国内最早开展此类手术的机构之一,尤记得1992年完成第一例手术时,由于当时相关注册法规尚不完善,手术器材是通过个人从美国带回国内的。而如今,所有临床植入物都必须经过合法注册。目前,国内仅有和邦思特公司的Ahmed引流阀合法注册,其他产品尚未获得注册许可。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必须遵守这一规定,确保手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述: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基础培训缘何要万分重视?
任何新技术的应用,如果操作不规范,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这并非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未能掌握关键要点,导致手术结果出现偏差。青光眼引流阀自注册以来已有多年历史,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如果把握不当,可能会引发并发症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接诊一些术后出现问题的转诊患者以及在学术会议病例讨论环节中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反映出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导致操作过程中存在偏差。因此,我们认为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首先发布了《我国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操作专家共识(2019)》,并进行了第二版的修订,修订内容主要针对具体操作细节和术后处理。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引流阀的操作过程,并确保围手术期处理得当,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尽管如此,书面理解和实际操作之间仍存在差距。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规范的手术操作培训,只有经过培训并合格的人员才能进行此类手术。这既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手术疗效的保障,更是对新技术应用的正确把控。在培训方面,我们虽然起步稍晚,但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各种青光眼手术,包括引流阀植入手术的操作培训。今年,我们计划带教100台以上的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这有望使广大临床医生提升技术水平,特别是在基层临床中的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更具体一点来说,青光眼引流阀手术培训的核心在于帮助学员在理论知识层面形成深入的理解,并准确把握手术指征。然而,仅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实操环节同样不可或缺。实操培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Wet Lab:这是传统的实际操作训练方式。在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学员需要通过实操来验证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偏差,并通过反复练习来培养手术的手感。这种亲身体验与单纯的理论学习截然不同,是掌握手术技能的关键环节。对于基层医生而言,由于日常操作任务繁重,熟能生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实验室中反复练习,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技术应用于实际手术中,这不仅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手术疗效的有力保障。
Dry Lab:即计算机虚拟手术系统,是Wet Lab的重要补充。尽管目前这套系统尚未包含青光眼引流阀手术,但我相信未来这一手术类型也会被纳入其中。
目前来看,我们开展的实操项目受到了广泛欢迎,尤其是基层医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许多前来进修的医生虽然平时有机会跟随手术,但亲自操作的机会有限,总感觉“差那么一点”。通过实操,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手术要点,这将对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实际操作产生巨大的帮助,并促进他们持续成长。我们相信,这种注重实践的培训模式将为青光眼领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解:《我国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操作专家共识(2019)》制定背后的深意
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绝大多数操作都应遵循着基本准则。然而,一些临床医生在执行这些操作时,常常出现不规范的情况。他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发挥,省略某些步骤或随意更改流程。这种做法忽略了规范操作的必要性——即理解每一步背后的原因,以确保所有操作在统一的起点上达到最佳效果,这是临床操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当然,面对一些具有特殊情况的个性化病例,医生可以适当发挥,展现个人风格和经验。但前提是,必须牢牢把握基本准则。以引流阀植入手术为例,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引流盘的固定。然而,有些医生为了省事选择不固定,认为这样可以加快手术速度,且短期内看似没有不良影响。在多次会议和交流中,我们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许多医生最终承认,按照规范进行固定是必要的,否则后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我们鼓励创新,但创新必须建立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之上。只有在熟练掌握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医生才能根据自身经验和特殊病例进行合理发挥。这种创新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推动医学技术的进步。相反,如果连基本准则都未能遵守,所谓的“创新”往往不是真正的进步,而是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论:青光眼手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青光眼治疗领域正经历着飞速发展,药物治疗、激光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都有了显著进步,治疗方法日益丰富。这种多样化的发展,与青光眼疾病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医学界不断探索,借助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医工交叉的成果,设计出更加理想、更简便的治疗方案。例如,近年来兴起的MIGS(微创青光眼手术)很多都采用了预装式设计,不仅缩短了学习曲线,还简化了手术操作流程。同时,定量化和半定量化的控制手段也使得临床效果更加理想,安全性大幅提升。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依赖医工交叉的许多植入式引流装置本身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这些装置需要定期维护,如果应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损伤或并发症;反之,若应用得当,则能实现预期的治疗目标和要求。
眼科可谓是受益于多学科交叉成果最大的学科之一,并依赖于此持续升级革新。以青光眼引流阀手术为例,其发展从未停步。最初,引流盘采用PMMA材料,即传统硬性人工晶状体的材料,但因其柔软性不足,难以与眼球表面完美贴合,尤其是在弧形的巩膜表面。后来,材料改良为软性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的材料,显著提升了舒适度、符合度和贴合度。此外,早期手术后引流盘可能会发生移位,尤其是在缝线切割或吸收后。为解决这一问题,新设计在引流盘上增加了三个孔,使眼内结缔组织能够生长进入这些孔,形成支柱,从而稳定引流盘,防止其前后左右移动,进一步减少了相关并发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改进方向。由于引流阀仍然是一个异物,尽管其组织耐受性和相容性已经非常好,但个别患者仍可能出现异物反应。瘢痕化是青光眼治疗中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正在研究在引流阀表面涂层抗瘢痕药物,或者注射缓释药物,以增强疗效,减少瘢痕化。这些探索都旨在不断优化治疗效果。
从医学科学的发展来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目标始终是源于临床,通过观察和发现,不断改良现有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于各类青光眼患者,实现预期的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度。同时,我也希望中国的眼科医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临床提供更优质的选择,保障患者的视功能。
思:MIGS手术是否会取代传统青光眼手术?
首先,我必须明确指出:MIGS手术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手术,包括引流阀手术。尽管两者在手术原理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的手术指征却有所不同。MIGS手术,即微创青光眼手术,具有微创或微小切口的优势,其安全性高、恢复快、操作时间短,并且通过预设的引流植入物辅助引流,主要以眼内引流为主。然而,眼内引流存在“天花板效应”,即眼压不会降得过低,因为它依赖于患者原有的房水流出系统进行引流。需要注意的是,MIGS手术中有一类是通过前房与结膜下组织之间的沟通进行引流,即眼外滤过手术。目前国内上市的引流管内径为45微米,而引流阀的内径为230微米,引流量差异显著。眼外滤过手术虽然操作简便,但其降压幅度受到限制。由于缺乏阀门的控制,仅仅依靠微管进行引流,如果微管内径过大,可能会导致引流过畅,引发术后前房消失或低眼压等问题。而引流阀则不同,它具备压力控制功能,可以将眼压控制在特定范围内,这是其最大的优势。
此外,MIGS手术其引流目标区域为角巩膜缘组织,类似小梁切除手术的滤过区域,旨在形成一个功能性滤过泡。然而,许多患者在反复手术后出现瘢痕化,或者本身角巩膜缘受损或存在疤痕组织,无法在此区域形成有效的滤过区域,这类手术便无法实施。而引流阀则不同,它通过可长可短可修剪的人工导管,将房水引流至眼球赤道部,那里空间较大。
从降眼压的幅度来看,MIGS手术降眼压幅度有限,通常适用于早中期青光眼病例。而引流阀手术则适用于所有病例,尤其是对晚期眼压极高、病情严重的患者更为适合。在我国,大多数病例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对于这些患者,MIGS手术并不适用,而传统的滤过性手术则更为合适。因此,引流阀手术在我国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只有当每一位公民都能定期进行疾病筛查,早期发现青光眼,在视功能尚未受损或仅有轻微损伤时进行手术,MIGS手术的优势才能得以体现。因此,两者的适应症完全不同,MIGS手术不能取代引流阀手术,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治疗手段。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随着眼科亚专科手术的增多,如玻璃体切除术、角膜移植术等,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也越来越多。这类继发性青光眼并不适合进行MIGS手术,而引流阀手术和传统手术则更为适用。因此,我们不应盲目追随MIGS的热潮,认为它可以取代所有手术。它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应症。我们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味跟风,这样才能实现个体化的治疗。
总结:青光眼引流阀手术的推广和应用,为青光眼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邦思特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成功引领了这一领域的技术潮流,并通过系统的培训体系,为提升中国眼科医生的手术技能做出了重要贡献。呼吁大家积极参与、持续提升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