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丨陈琴教授:视盘旁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诊断与监测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的作用

  • 2025-08-07 17:43:00
  • 13 Views

编者按:近视作为高发眼部疾病,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为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在高度近视人群中该关联更为突出。在近视群体中诊断青光眼,因视网膜和视盘的结构变化而复杂化;且高度近视相关视野缺损与青光眼性损伤存在相似性,使得在青光眼早期阶段区分两者变得困难。因此,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青光眼的精准诊断与持续监测至关重要。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变薄是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的标志。然而,在高度近视个体中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RNFL,受眼轴延长、视盘旁萎缩和分割错误等因素的限制。在晚期青光眼病例中,RNFL常出现地板效应,进一步复杂化了疾病进展的追踪。OCT血管成像(OCTA)因其非侵入性和能够提供视网膜和视盘区域定量分析的能力,已成为评估青光眼和近视的重要工具。视盘旁血管密度(pVD)为视盘表面的神经纤维层提供血流灌注,特别容易受到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影响并导致视神经损伤。近期研究表明,青光眼和高度近视中pVD均降低,且其减少与视野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独立于结构损失。这些发现表明,pVD或可作为近视合并青光眼的诊断标志物。尽管有证据表明,在这种情况下RNFL可能具有更强的诊断能力,但目前人们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血流与结构改变的相互作用机制仍缺乏深入认知。鉴于此,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琴教授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华教授团队深入探讨了pVD和RNFL在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中的变化,并评估了其在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其研究论文The Role of Peripapillary Vessel Density and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in Diagnosing and Monitoring Myopic Glaucoma发表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Frontiers in Medicine。


专家简介


钟华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组委员

云南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云南省医院协会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云南省专家协会眼视光专委会主任委员

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云岭名医

Ophthalmology、IOVS、BJO等国内外多个杂志编委/审稿人


陈琴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促会视觉健康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担任IOVS 、BJO等杂志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研究目的

通过比较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非高度近视青光眼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pVD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变化,评估OCTA在疾病诊断中的能力,并探讨这些生物标志物与视觉功能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共纳入了382只眼,包括101只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101只单纯高度近视眼、90只非高度近视青光眼和90只非高度近视健康对照眼。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平衡各组间的年龄和眼轴长度差异。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全面眼科检查:OCTA测量pVD、频域OCT(SD-OCT)测量pRNFL以及标准视野检查。pVD和pRNFL按视盘周围8个象限分区测量。采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评估pVD、pRNFL与视野平均敏感度(VFMS)的关联,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

这些眼球被分为四组:101只高度近视性青光眼(HMG,组1)、101只无青光眼的高度近视(HM,组2)、90只非高度近视性青光眼(NHMG,组3)以及90只无青光眼的非高度近视(NHM,组4)。


研究结果

  • 结构与功能参数比较: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的pVD、pRNFL以及VFMS均显著低于单纯高度近视眼患者(P<0.001)。同时,非高度近视青光眼患者的pVD、pRNFL和VFMS也均显著低于非高度近视健康对照眼(P<0.001)。

  • 结构与功能参数相关性:在两组青光眼患者中,pVD、pRNFL与VFMS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组r分别为0.681、0.504;非高度近视组r分别为0.749、0.722;P均<0.001)。所有区域的pVD与VFMS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然而,在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的NI和NS区域,以及非高度近视青光眼患者的NI区域中,pRNFL与VFMS未发现显著相关性。

  • 结构参数与视野缺损严重程度相关性:在伴有高度近视的早期青光眼患者中,pVD与平均缺损(MD)呈正相关(P<0.05),而pRNFL与MD无显著关联。在中晚期青光眼组中,pVD和pRNFL均与MD显著相关。对于非高度近视青光眼患者,无论是早期还是中晚期阶段,pVD与pRNFL均与MD呈正相关(P<0.05)。

  • 结构参数对视野敏感度的影响: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组(R2=0.459,P<0.001)还是非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组(R2=0.556,P<0.001),pVD均对VFMS产生显著影响。类似地,pRNFL在两组中也显示出对VFMS的显著作用。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pVD与VFMS在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组(R2=0.464,P<0.001)和非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组(R2=0.566,P=0.001)仍保持显著相关性。然而,pRNFL在两组中对VFMS的影响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 pVD的诊断意义:除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的NI区域外,pVD在两组青光眼患者中均具有诊断意义。与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相比,pVD在非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中展现出更强的诊断能力(P=0.016)。

  • pVD与pRNFL诊断性能比较:在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中,平均pRNFL的诊断性能显著优于平均pVD(P=0.026),联合ST和IT区域时,pRNFL的诊断能力也更强(P=0.010)。在非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中,平均pVD和pRNFL或联合ST和IT区域时,两者的诊断能力无显著差异。

  • 分期诊断能力评估:在早期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中,平均pVD和pRNFL或联合ST和IT区域的诊断能力无显著差异。在中期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中,平均诊断能力相当,但联合ST和IT区域时,pRNFL的诊断性能更优(P=0.034)。在晚期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中,pRNFL的平均诊断性能更优(P=0.043),而联合ST和IT区域时,两者的诊断能力无显著差异。对于非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在各疾病阶段,pVD和pRNFL在平均水平或联合ST和IT区域时的诊断能力均相似。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pVD和pRNFL均是诊断和监测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其中pVD与视功能相关性更强,且在早期诊断中展现出与pRNFL相当的效能。联合pVD与pRNFL可提升诊断准确性,尤其适用于高度近视人群。


参考文献:Chen Q, Meng Q, Tao Y, Liu J, Zeng Z, Sheng Y, Yang W, Cun Q, Lin X, Chen X, Huang G and Zhong H (2025) The role of peripapillary vessel density and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in diagnosing and monitoring myopic glaucoma. Front. Med. 12:1620968. doi: 10.3389/fmed.2025.1620968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