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晶教授专访:直击角膜内皮手术难题,创新细胞注射技术攻坚、升级、启新程

  • 2025-10-15 17:45:00
  • 40 Views

编者按:角膜内皮失代偿作为致盲性眼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传统角膜移植术因供体短缺、手术侵入性强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诸多限制。近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晶教授团队首创细胞注射技术,巧妙利用角膜移植术后残余边缘角膜或无法用于移植的“废弃”角膜材料实现细胞移植,成功突破了供体瓶颈。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组织移植的局限,为角膜盲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新选择。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眼科学术大会(CCOS 2025)上,洪晶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心得,分享了“细胞注射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相关内容。《国际眼科时讯》特邀洪晶教授,围绕细胞注射技术这一新兴疗法,从技术原理、临床转化、疗效评估到未来发展方向,系统梳理其创新实践与挑战,为角膜内皮病变治疗提供新范式。



细胞注射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洪晶教授:细胞注射是近年来兴起的前沿技术,不仅在眼科领域得到应用,在诸多其他医学领域也已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通过注射细胞来治疗全身各类疾病,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实际上,整个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正日益向微创方向迈进。过去,大外科手术多为大切口手术,后逐渐过渡到腹腔镜手术。如今,部分技术已发展至细胞治疗阶段,眼科领域亦是如此。以角膜移植为例,早期开展的是穿透性角膜移植,现已发展到组织移植,即角膜内皮移植。角膜内皮细胞为单层细胞,若仅将细胞补充至体内,使其自行构建形成膜片,有望减少手术创伤,将创伤较大的手术转变为真正的微创手术。若能通过注射方式完成过去疑难的手术,将具有跨时代的颠覆性意义。鉴于角膜内皮是单层细胞,我们团队最初讨论时便设想,能否将细胞悬液注入眼内,使其自行重建形成单纯的单层角膜内皮细胞。几年前,日本已有相关技术,其技术原理与我们团队的设想相同,但细胞来源有别。日本采用传代细胞,而我国法规目前不允许使用传代细胞,故我国现均采用原代细胞。


在临床应用中,细胞注射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适应证有哪些?

洪晶教授:细胞注射的适应证涵盖所有适宜开展角膜内皮移植治疗的病症。对于因角膜内皮疾病导致角膜水肿,进而引起视力下降的患者,均可作为该技术的适用对象。

就内皮细胞注射技术而言,其适应证范围或许更为广泛。在临床实践中,常会遇到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较少的患者。以往进行白内障手术时,医师通常不敢为这类内皮细胞数量过少的患者实施手术,因为术后极有可能出现角膜水肿等并发症。

然而,随着细胞注射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这部分患者也将被纳入该技术的适用范围。因此,该技术的整体适应证范围,除涵盖各种因角膜水肿引发的病变外,内皮细胞数量减少的情况也将成为细胞注射的适应证之一。


目前,用于评估细胞注射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疗效的标准有哪些?除了传统的视力、角膜厚度等指标外,是否有一些新的评估指标或技术被应用?

洪晶教授:细胞注射技术的评估指标与常规角膜内皮评估指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不过,在此基础上,针对细胞注射技术还有单独的评估内容。视力是主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患者往往难以理解自身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角膜水肿状况,而视力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并反映自身情况的指标,因此视力是极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从客观评价层面分析:其一,观察角膜透明度,判断其是否恢复至高度透明状态;其二,关注角膜厚度。当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充足且功能正常时,角膜会恢复透明,厚度也会相应降低,故角膜厚度是重要的评估指标;其三,评估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与质量。在临床实践中,过去一直将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视为评价角膜内皮状况的金标准。然而,随着对角膜内皮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数量仅是评价标准的一部分,细胞质量同样关键。在评价细胞质量时,需观察六边形细胞比例,即正常六边形细胞在细胞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这也是极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从目前的临床应用情况来看,细胞注射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在我国的开展情况如何?在实际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

洪晶教授:据我所知,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开展细胞注射技术或许仅有我们医院。这主要是因为细胞提取技术难度较大:需提取具有活性的细胞,并在体外对其进行严格评估,只有确认细胞质量良好且密度达标后,方可为患者实施移植。因此,这项技术不仅要求手术团队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还对实验室技术提出了严苛标准。鉴于许多医院的实验室技术难以达到这一标准,故而该技术仍属前沿创新范畴。

截至目前,我们医院已成功为29例患者实施了细胞注射治疗,总体疗效显著。由于该技术无需开刀,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手术,患者仅需接受一针注射,整个操作过程可能仅需10秒左右即可完成,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后,患者恢复过程顺利,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一过性眼压升高,这主要是由于向眼内注入液体所致。

目前,细胞注射面临两大挑战:其一,实验室技术要求严苛;其二,细胞数量供应不足。我们医院获批使用的是原代细胞,即从供体组织中提取出来后,不经过体外培养直接进行注射。然而,这样的细胞来源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经常需要将多个供体的细胞合并后,才能为一个患者实施注射。因此,我们团队正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希望获批采用细胞扩充技术。一旦实现细胞扩增,细胞数量将呈指数级增长,届时一个供体的细胞或许就能满足更多患者的移植需求,从而挽救更多患者的视力。


对于细胞注射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洪晶教授:我对这一治疗方法满怀期待,并坚信其未来必将成为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主流手段。然而,当下由于细胞数量匮乏,该技术尚难以实现广泛推广与应用。目前,国内众多研究机构及企业正积极开展相关转化研究,聚焦于细胞的诱导分化技术。这些用于诱导分化的细胞来源广泛,涵盖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的干细胞系。现阶段,部分研究已在实验室层面成功将这些细胞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当然,这些研究成果仍需通过临床前大动物实验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若要真正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开展人体试验以获取确凿证据。因此,一旦细胞来源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我认为,这项手术技术未来定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与推广。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