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圆锥角膜作为一种致盲性眼病,病因复杂,涉及生物力学、遗传以及环境等诸多因素。近期,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曾庆延教授团队聚焦蠕形螨感染对圆锥角膜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的影响展开研究。在第43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ESCRS 2025)年会上,曾庆延教授受邀分享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会议期间,《国际眼科时讯》特别邀请曾庆延教授接受专访,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研究的细节与临床意义。
《国际眼科时讯》:是什么契机让您关注到蠕形螨感染与圆锥角膜之间可能存在关联,进而开展相关研究?
曾庆延教授
圆锥角膜作为一种高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的眼病,对视力危害极大。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圆锥角膜属于多因素致病性疾病,近期研究表明,揉眼等生物力学刺激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诱发作用。
我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揉眼行为虽多与过敏反应相关联,但部分无过敏病史的患者仍存在频繁揉眼现象。经详细问诊,此类患者多伴有眼痒,眼部检查可见眼睑存在慢性炎症体征。进一步针对性检查发现,在伴有眼睑炎症且存在揉眼症状的患者群体中,有相当比例存在蠕形螨感染。蠕形螨感染在普通人群中具有较高检出率,本次ESCRS学术会议中也特设专题讲座,阐述蠕形螨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上述发现,我们团队对圆锥角膜患者群体开展了蠕形螨感染的常规筛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圆锥角膜患者存在蠕形螨感染的情况,且蠕形螨感染的严重程度与圆锥角膜的角膜组织损伤程度呈现明确相关性。
《国际眼科时讯》:您团队的研究证实蠕形螨感染会加重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曲率变化和生物力学损伤,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曾庆延教授
我们团队针对圆锥角膜患者开展了一项分组对照研究,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两组:一组为合并蠕形螨感染的圆锥角膜患者(感染组),另一组为未合并蠕形螨感染的圆锥角膜患者(非感染组)。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的角膜形态学参数及生物力学特性均存在异常改变。感染组患者角膜前后表面平均曲率较非感染组显著升高,提示其角膜整体呈现更明显的陡峭化改变。生物力学分析显示两组间存在两项关键指标差异:其一为第二压平速度,感染组患者的第二压平速度显著高于非感染组。作为评估角膜粘弹性的重要参数,第二压平速度升高反映角膜组织粘弹性降低,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受损。其二为应力应变指数(SSI),感染组患者的SSI值较非感染组降低,表明角膜作为生物力学材料的抗变形能力下降,整体硬度降低。
因此,蠕形螨感染可导致眼睑慢性炎症,诱发患者频繁揉眼等机械性刺激行为,进而导致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受损及角膜形态陡峭化。
《国际眼科时讯》:基于您的研究成果,蠕形螨感染对圆锥角膜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的影响在临床上有哪些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庆延教授
圆锥角膜属多因素致病性眼表疾病,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筛查其相关危险因素,以预防圆锥角膜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团队的研究表明,蠕形螨感染可能作为潜在危险因素参与圆锥角膜的发生发展进程。故对于可疑或确诊圆锥角膜患者,我们建议常规开展蠕形螨感染检测。对确诊感染者实施早期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圆锥角膜的发病风险或延缓现有病变进展。此外,我们还可对蠕形螨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进行动态评估,若检测指标呈现显著异常,则提示患者预后可能较差,此类患者应加强早期干预并实施密切随访管理。
《国际眼科时讯》:能否谈谈您此次参加ESCRS会议的收获和感受?
曾庆延教授
今年的ESCRS年会于北欧城市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会议首日设置“Cornea Day”(角膜专题日)活动,此安排符合ESCRS年会惯例,ESCRS会议第一天均会设置各个亚专科的专题会议。我参与了“Cornea Day”,其议程体现了眼表疾病领域交叉学科融合的显著进展,如白内障与角膜交叉学科论坛、眼表疾病与感染因素的关联性等。既往归类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病因未明(如外伤相关性、特发性)的部分眼表疾病,现证实存在感染因素参与。这些研究进展为眼表疾病的临床认知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从而进行更全面有效的干预。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