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光教授:聚焦我国眼部微孢子虫感染——多维度洞察、精准诊疗与系统防控

  • 2025-10-04 09:29:00
  • 12 Views

编者按:近年来,国内多家大学附属医院及专科医院相继报告了角结膜微孢子虫感染病例,且病例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部分病例还呈现出家庭聚集性发病的特点。这些患者在确诊前,绝大多数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角膜炎”、“Thygeson 浅层点状角膜炎”、“阿米巴角膜炎”以及“真菌角膜炎”等疾病。由于治疗措施不当,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随着国内微孢子虫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持续进步,该病的诊断率有所提高。然而,目前多数眼科医生对该病仍未给予足够重视。此外,微孢子虫感染作为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角结膜疾病,临床上对其临床表现、病原学特征、病理机制以及诊疗方法等方面,仍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因此,加强该病相关学术交流、推动诊治经验的共享,对于提升眼科医生对该病的认知与诊治水平而言,显得尤为迫切且必要。在此背景下,2025年7月18日至20日,于第三届全国眼感染学术会议举办期间,国内首届微孢子虫角膜炎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会上,众多国内眼科单位踊跃分享确诊病例,并就诊治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孙旭光教授、长沙爱尔眼科医院严丹博士后分享了“我国微孢子虫眼感染多中心临床数据分析”的课题,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




多中心临床洞察:我国微孢子虫眼感染的“全景图谱”

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2025年国内14家眼科机构确诊的65例微孢子虫眼感染患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角膜刮片染色/mNGS/PCR等)、人口学、危险因素、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等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 人口学特征:患者年龄范围较广,从儿童(8岁)到老年人(78岁)均有分布,平均年龄约为39±14.09岁;青年患者(18~44岁)例数最多,占62.1%。男27例,女38例,男女比例约为1:1.41。目前我国共有11个省、直辖市等地区有病例报道,其中显示北京(37例)和上海(11例)是病例报告最集中的地区,占比达73.8%。

  • 危险因素:统计分析发现鹦鹉接触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47例,占72.3%;其次为猫接触史,5例,占7.7%。

  •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为0周~16周,若排除极端值52周(1例)和96周(1例),平均为6.7周(50天)(基于43例有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的病例记录);80.7%临床类型为微孢子虫角结膜炎(MKC),19.3%为微孢子虫角膜基质炎(MSK),MKC与MSK的比例约为4.18:1(基于有临床类型记录的57个病例资料),显示我国MKC类型的比例较高。

  • 确诊前诊断疾病:病例的误诊率达13.8%(9/65),最常被误诊的疾病为“病毒性角结膜炎”(6例),其次为“细菌性角结膜炎”、“真菌性角结膜炎”和“Thygeson浅层点状角膜炎”(各1例)。

  • 诊断依据:在65例患者中,47名进行了角膜刮片病原学检测,检测阳性率为72.3%(34例);51名患者应用了宏基因组测序(mNGS),检出的阳性率为88.2%;33名患者接受了PCR检测,检出阳性率为51.5%;22例接受了角膜共聚焦检测。不同染色方法的采用情况为瑞氏-吉姆萨染色12例、钙荧光白染色3例、抗酸染色3例、荧光染色2例、改良齐-内染色1例。

  • 治疗方案:研究数据的55名患者中,38.2%的患者采用了“莫西沙星+氯己定+PHMB”的方案,出现频次最高(21例),其次25.5%的患者是“加替沙星+伏立康唑+他克莫司”的组合(14例)。值得注意的是,32.7%(18例)患者联合应用了他克莫司的治疗。此外,共有35例患者(63.6%,35/55)接受了口服阿苯达唑的治疗,远超出文献提及的范围。

  • 预后:MKC虽然通常预后良好,但对于进展为基质炎的重症病例,仍有9.1%的患者需要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注:基于55例患者资料)。

该研究结果提示,我国MKC的诊断仍面临较大挑战,临床医生对于慢性或治疗无效的角结膜炎患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对于鹦鹉等鸟类传染源需要深入研究,未来需要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优化诊疗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溯源探微: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危险因素

微孢子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水体、土壤),常通过受污染的水传播,这可能也是微孢子虫眼部感染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东南亚及亚热带国家较为常见,且易在雨季流行的原因之一。微孢子虫属于真核生物,是严格寄生于细胞内的原虫。微孢子虫感染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昆虫、禽鸟类(尤其是鹦鹉)、哺乳动物都可能是它的宿主。

研究认为导致眼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外伤、配戴角膜接触镜、眼部手术(包括LASIK、角膜移植术、角膜胶原交联、玻璃体内糖皮质激素注射等),以及污染物暴露。值得重视的是,近期国内的一些临床研究发现,接触宠物,尤其像鹦鹉等鸟类,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已经发现鹦鹉携带的微孢子虫种属与患者角膜分离的种属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且家庭聚集发生的病例也多与鹦鹉的饲养有关,这一发现为探索我国眼部微孢子虫感染的感染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症鉴寻踪:眼部微孢子虫感染的临床辨识与实验室诊断

眼部临床表现特征

微孢子虫属于条件致病病原体,过去认为感染多发生于免疫缺陷患者,但是近期国内外均发现免疫功能正常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多。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胃肠道,其次是眼部。目前认为导致人类眼部感染的微孢子虫有7个属。眼部感染主要发生在角膜和结膜,临床分为MKC和MSK。前者的主要病原体为Enterocytozoon species;而后者的主要病原体为Vittaforma corneae。MKC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而MSK则相对罕见。从接触微孢子虫到发病的时间一般为1~2周,病情多呈迁延反复过程。

MKC早期表现为眼红、眼磨,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加和视力下降,角膜上皮主要表现为散在的、多灶性、略隆起、粗点状病灶,部分点状病灶可融合,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上皮和上皮下浸润,角膜荧光素染色可见高亮强荧光着染,但少部分浸润病灶不着色。仅从临床表现来看,很容易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上皮感染型(点状、树枝状角膜炎)、Thygeson 浅层点状角膜炎、阿米巴角膜炎早期,以及流行性角结膜炎相混淆。

MSK主要临床表现为角膜中层至深层基质的炎症、角膜上皮假树枝样缺损、溃疡周围多灶性浸润灶、基质水肿明显、角膜新生血管生长,严重者表现为坏死性角膜基质炎,仅其临床体征很难与真菌性角膜炎相鉴别。既往认为MKC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多为双眼受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MKC被发现于免疫正常的人群当中,通常表现为单眼受累,但可能累及双眼。


实验室诊断方法

由于仅根据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尚难以确立诊断,因此明确诊断需要依靠病原学检查。感染人类的微孢子虫大小一般在1~10μm之间,不适合在常规环境中培养,因此,角膜刮片的形态学鉴定在MKC的疾病诊断中至关重要。文献推荐,10%氢氧化钾(KOH)和0.1%钙氟白(KOH/CFW)染色是较为有效的诊断方法。分子生物学的检查方法包括PCR和近年兴起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由于目前尚缺乏PCR检测商业试剂盒,因此许多实验室使用泛微孢子虫PCR,然后进行DNA 测序和BLAST 比对的方法。mNGS在微孢子虫检出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其价格过高,限制了临床的常规应用。



疗防有策:眼部微孢子虫感染的应对良方与防护壁垒

治疗方案

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对眼部微孢子虫感染治疗的专家共识。临床上,需要根据临床类型和病变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 MKC:一般主张以眼局部药物治疗为主。通常选择四代喹诺酮类眼药,如加替沙星眼用凝胶或0.5%莫西沙星滴眼液,联合1%伏立康唑滴眼液(内部制剂)治疗;如果患者已经出现角膜上皮下或浅基质层浸润,可加用0.1%氟米龙滴眼液,或0.05%环孢素A滴眼液,或0.1%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当角膜上皮点状病灶数量较多时,可同时对病灶进行清创处理。尽管对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存在不同观点,但从临床应用效果来看,掌握好使用时机是关键。

  • MSK:多数观点认为其对多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均不佳,因此,应及时给予角膜移植手术治疗,术后仍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一段时间,以预防复发;然而,近期国内已有局部药物成功治疗MSK的病例。

预防措施

尽管眼部感染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从临床资料分析来看,眼局部接触感染可以确定,尤其是接触污水、土壤、宠物代谢物,因此避免接触是预防感染关键;对于通过角膜接触镜感染的途径,探索研发能够抑制微孢子虫的护理液,并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告知其不要戴镜游泳、洗澡,也不要用自来水清洗镜片,这些是重要的预防措;最近有眼科机构发现一家三口先后眼部感染微孢子虫的病例,患者均有宠物鹦鹉接触史。虽然,目前无证据证实其眼部感染是人-人传播,但在建立临床预防措施时,也需要加以注意。

临床建议

对于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且病情反复迁延的角结膜炎患者,临床医生应注意考虑到微孢子虫感染的可能性。必要时做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国内开展微孢子虫角膜炎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的多中心研究、举办专题讨论,尽快形成专家共识,以为临床提供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方案。针对病原学、病理机制、眼部标本检测的实验室方法、眼部感染的临床分级以及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开展更深入的多中心、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期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措施和诊疗措施。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