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O云视点丨抗VEGF治疗相关性青光眼

  • 2020-11-15 17:37:00
  • 4885 Views

 随着抗新生血管药物的研发与应用,眼底疾病的治疗进入了新阶段。如何选择和应用抗VEGF药物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药物使用相关并发症也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其中抗VEGF治疗继发性青光眼是近年来逐渐被报道并受到关注的并发症之一。在本届AAO会议上,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Malik Y.Kahook 教授发表专题演讲,介绍了抗VEGF治疗继发性青光眼可能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案例介绍
 
一位68岁的白人男性患者,被当地医院的视网膜专家诊断为复发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并于诊断当天首次注射了1.25mg(50ul)贝伐珠单抗。两周后,他回到医院复诊,并表示再次出现了疼痛,视力模糊,tonopen眼压检查结果为56mmHg,无其他眼部炎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史,后转送到我院进一步接受治疗。
 
患者既往无wAMD以外的眼病史,无手术或外伤史,无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和相关眼病家族史。检查结果提示角膜轻微水肿和眼底wAMD改变,无其他形态学改变。
 
既往研究
 
“玻璃体内注射贝伐珠单抗导致的研发持续升高”研究发表于2009年,提示6例单次或多次患者既往眼压正常稳定,在贝伐珠单抗注射后出现30mmHg眼压升高,大多数被诊断为青光眼或疑似青光眼,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2011年发表于Br J Ophthalmol的“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持续的眼压升高”研究提示,在215只接受注射的患眼中,只有6%的患眼眼压保持正常,贝伐单抗单抗注射的高眼压发生率为9.9%,雷珠单抗注射的高眼压发生率为3.1%。
 
眼内注射0.1ml液体可以导致眼压升高90mmHg。
 
毒性研究
 
发表于2010年的研究提示,贝伐单抗可以对体外培养的人小梁网细胞产生影响,导致细胞形态改变,数量减少,其不良效应严重程度与使用剂量成正相关。
 
2011年发表于Iovs杂志的药物贮存研究表明,重新包装贝伐单抗,可导致药品中的硅油微滴和蛋白质聚集,可能对药品效用造成影响。长期重新包装注射器,冻融循环,海运导致的机械压力,都可以导致药品的硅胶类成份含量增加。此外,反复注射产生的机械效应、抗VEGF药物作用于TM细胞、药品污染等均可导致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
 
抗VEGF治疗继发性青光眼的手术经验
 
我们使用前房内注射抗VEGF药物等方法增强术中和术后的药物功能。既往研究报道术后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渗漏,目前我们的病例尚未发生渗漏的增加。抗VEGF治疗继发性青光眼干预的主要方式为药物治疗,其他方式包括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装置等手术方式。青光眼的引流装置可以长期安全的显著降低眼压,静脉注射控制急性波动,减少球后缺血。
 
最后Kahook教授提出了几条对眼底医生相关临床诊疗的建议:
 
1.为了保持患者视力,可以继续注射抗VEGF药物;
 
2.药物注射前可考虑先进行穿刺;
 
3.药物注射前后都进行眼压检查;
 
4.药物注射后,对眼压进行密切监测;
 
5.尽可能的延长药物注射间隔。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