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由早产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常见的并发症。ROP的主要症状是视网膜血管发育不良,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视力下降甚至失明。Isabelle De Plaen教授等人发现使用一种非侵入性技术——甲襞毛细血管镜检查,在早产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对毛细血管进行成像,可以识别出ROP的高危婴儿。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杂志上。
研究背景
异常微血管发育的时间比人们想象的要早得多。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测量指甲床的毛细血管密度,可以在通过眼科检查检测到ROP之前,发现ROP风险较高的早产儿。提前识别这些婴儿减少了对所有早产儿进行高度侵入性眼科检查的必要性,有利于早期预防或治疗干预ROP和其他与微血管发育不良的并发症。故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研究,以探讨使用甲襞毛细血管镜检查预测早产儿ROP及其视网膜病变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了妊娠<33周的32名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采集了每个婴儿每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共1386张甲襞毛细血管网络图像。根据这些数据,匹配了25名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月内相隔两周的配对数据。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分割方法和先前验证的微血管量化平台对外周微血管密度指标分析,根据已发表的ROP共识严重程度量表评估ROP的后续发展。
研究结果
32名受试者中的18名(56%)和25名匹配者中的13名(52%)出现了ROP。
婴儿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外周血管密度显著下降。
在配对时间点分析中,后来发生ROP的婴儿在两个时间点上的外周血管密度(外周血管密度的关键指标,分别为15563μm/mm2和11996μm/mm2),明显高于未发生ROP的婴儿(分别为12252μm/mm2和8845μm/mm2),P<0.001。
在T1或T2时外周血管密度临界值>15100μm/mm2,正确检测出3例需要接受ROP治疗的婴儿。
在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中,外周血管密度指标与ROP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研究结论
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内评估甲襞微血管密度是一种有前景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可在眼科检查前识别出 ROP 风险较高的早产儿。
小结
Isabelle De Plaen教授表示,该研究发现,婴儿刚出生时微血管密度差异最为明显,这意味着异常的微血管发育可能从孕期开始,围产期影响微血管的发育。研究人员推测,甲襞微血管密度量化可能帮助进一步描述子宫环境、胎盘健康和早产结果之间的联系,从而改善ROP患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York D, Falciglia GH, Managlia E, Yan X, Yoon H, Hamvas A, Kirchenbuechler D, Arvanitis C, De Plaen IG. Nailfold Capillaroscopy: A Promising, Noninvasive Approach to Predict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J Pediatr. 2023 May 12;259:113478. doi: 10.1016/j.jpeds.2023.11347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182664.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