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盘点丨李筱荣教授回顾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底病外科硕果点滴——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敢为先

  • 2024-02-05 19:46:00
  • 1030 Views

编者按:202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带给医疗行业的考验和挑战刚刚结束,各个学科都迅速回归正轨。在眼科领域,疫情改变了很多工作方式,也带给眼科同道们很多新的尝试和思考。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底病外科在学科带头人李筱荣教授的带领下,追求创新,砥砺前行,不断取得新突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专家的视角,一同回顾2023年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底病外科取得的荣誉硕果。

图片


临床管理工作

随着疫情的结束,患者就诊更加便捷,可以择期手术的患者纷纷到医院就诊。面对激增的眼底病患者,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底病外科延续疫情期间完善好的日间眼内注药和日间玻切手术管理模式,有条不紊地衔接好后疫情时期的繁重临床工作。在积累了大量日间手术经验的基础上,牵头完成了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模式的建立与管理专家共识,发表了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模式成立前后真实世界研究大数据对比的论著,书写完成了日间玻切手术管理的论著,并将日间手术的管理经验分享给眼科同道,通过数据提升了本专业的管理水平。


临床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底病外科自建科以来,一直围绕各种常见眼底疾病开展各项临床研究,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研究的重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研究不断创新;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治疗也在今年陆续开展;内科疾病外科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果;3D手术技术,高速玻切是未来手术的发展方向,科室始终在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上走在国内领先水平,并且从中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

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病程较长者往往会有DR的表现,但是不同的患者DR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临床中大概可以将其分为慢性凋亡型、炎症渗出型和新生血管型,李筱荣教授团队通过不同类型患者眼内液蛋白质组学的检测,探寻不同类型患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预后有着重要意义;炎症在DR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病程长,手术时间长,疾病本身的炎症与术后炎症反应相互促进,因此,术毕长效缓释激素的使用对于PDR术后黄斑的解剖和功能具有较好的作用,相关的临床研究已经完成,期待研究成果的发表。


0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2018年AAO会议上,李筱荣教授就《27G玻璃体切除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疾病治疗新突破》作了精彩的演讲。就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治疗RRD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该突破性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在此基础上,2023年李筱荣教授团队继续完成了国产眼内填充线性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封堵视网膜裂孔治疗RRD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相信该项研究又会是RRD治疗领域的焦点。


03.基因治疗

目前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但是抗VEGF药物价格昂贵且需要定期反复眼内注射,可能带来的眼内出血和感染等风险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临床上亟需新的治疗手段以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反复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满足DME和wAMD患者长期治疗的需求。李筱荣教授团队在2023年顺利完成和开展了AAV基因药物治疗DME和wAMD的IIT研究和注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是国内AAV基因治疗药物在DME和wAMD治疗领域的开拓者。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晚期可出现管状视野,预后极差。目前对于BCD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由于CYP4V2已被鉴定为BCD的致病基因,李筱荣教授团队开展了单次单眼视网膜下注射给药治疗B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I/II 期临床研究,该治疗策略是通过视网膜下注射基因药物来表达CYP4V2蛋白,弥补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蛋白功能缺失,从而使患者视网膜功能恢复以起到有效治疗作用,该项临床研究已经在2023年顺利完成,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04.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手术治疗

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急性视神经病变,过去通常认为是循环障碍导致。2015年,Parsa和Hoyt梳理了视盘玻璃体分离和牵拉的一系列可能性,首次提出了玻璃体分离引起NAION的假说。然而,缺乏视盘玻璃体脱离相关牵拉的影像学证据。李筱荣教授团队通过使用扫频源OCT比较NAION患者和正常人的玻璃体-视盘界面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视盘玻璃体脱离在NAIO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找到了能够证明视盘玻璃体脱离相关牵拉参与NAION病理进程的影像学征象:视盘周围皱褶(PPW)和视盘周围浅表血管突出(PSVP),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该项研究是内科疾病外科治疗的典范。


05.新技术和新设备在眼底手术的应用

PDR是DR病程中较为严重的阶段,已经发生新生血管增殖,严重影响视功能,玻璃体切除术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PDR患者眼底情况复杂,玻璃体后皮质经常和视网膜粘连紧密,并导致大范围的增殖膜形成,如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容易面临视网膜裂孔、剥膜困难、复位困难等较大挑战,且术中更易发生出血和医源性裂孔。李筱荣教授聚焦时下最先进的微创玻璃体切除系统Advanced Ultravit®27G+斜面玻切头,探索其应用于重度PDR玻切手术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显示出可喜的结果。科室胡博杰教授团队成功借助NGENUITY 3D手术视频系统开展了大量黄斑前膜、黄斑裂孔和PDR的手术,积累了3D手术的诸多经验,相关研究也陆续见刊发表。


基础研究与转化

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等致盲性视网膜疾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难以彻底恢复患者的视力,往往致盲并造成社会劳动力的丧失。基础研究为临床需求服务,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聚焦在致盲性眼病领域,科室医师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铂纳米粒子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应激的纳米酶,科室医师研究发现铂纳米粒子可以显著减少视网膜的氧化损伤,并引起受损的视网膜通过代谢重编程进行自我修复。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干细胞特性,科室医师将其进行工程化改造并搭载小分子活性药物,有效地发挥了抗血管生成、抗炎和神经保护的作用。上述研究初步结果均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杂志(JCR Q1,IF>10)。另一方面,临床转化初见成效,科室团队研发的miRNA药物具有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炎症的作用,并且在减少纤维化、改善神经损伤和安全性方面优于临床一线用药,该药物获得中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一项,目前正在进行PCT国际专利申报,并且该专利已成功转化,发明专利许可实施金额超1亿元。


展望未来

2023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2023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2023年有困惑,也有收获。人们摆脱了疫情影响,奋进前行。新的一年,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底病外科将继续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继续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及循证医学研究;深入DR在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在学科带头人李筱荣教授的带领下,进一步促进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推动眼底病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科室眼底病临床和基础科研能力,为促进中国眼健康水平贡献属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一份努力与坚持。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