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感染性角膜炎作为一种因致病微生物侵袭角膜组织而引发的炎症,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失明的主要眼病之一。其中,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治疗尤为棘手。该病起病隐匿,早期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角膜炎极为相似,极易出现误诊和漏诊,致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视力永久性丧失。因此,眼科医师有必要深化对该疾病的认识,精准把握其诊断要点。有鉴于此,在第九届中国眼科学教育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晶教授围绕“寄生虫性角膜炎(以阿米巴角膜炎为例)的鉴别诊断及治疗进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且精彩的学术分享。为进一步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相关问题,《国际眼科时讯》特邀洪晶教授接受专访,以期提升眼科同仁对该疾病的认识。
《国际眼科时讯》: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早期症状为何容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角膜炎?如何提高首诊准确率?
洪晶教授
近年来,棘阿米巴角膜炎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角膜塑形镜以及隐形眼镜的普及密切相关。此类镜片直接接触眼表,配戴者在卫生方面稍有疏忽,极易引发棘阿米巴感染。棘阿米巴原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通常不会致病,但当其包囊进入眼表且角膜上皮损伤时,便会引发棘阿米巴角膜炎。青少年群体中该病发病率的上升,无疑敲响了警钟,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棘阿米巴角膜炎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病毒性角膜炎极为相似,这使得早期诊断率相对较低。如何提高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率,无疑是眼科医师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在第九届中国眼科学教育大会上,众多角膜专家通过专题研讨的形式,深入剖析感染性角膜炎,其中我重点介绍了棘阿米巴角膜炎相关内容。
棘阿米巴角膜炎早期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型改变,可能出现点状染色,也可能呈现树枝样或线状非特异性临床表现。遇到此类患者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配戴角膜塑形镜、隐形眼镜的经历,或是否有眼部外伤史。若存在这些病史,需高度警觉。病毒性角膜炎通常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可能此前并无眼病史,此次为突然发病,这是两者的重要区别,需要格外关注。
影像学技术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能够观察到棘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疾病早期,棘阿米巴包囊数量可能较少,给影像学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但仍能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局部刮片也是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资深医师常选择病变与正常组织交界区作为采样靶点,该区域是病原体隐匿的"庇护所"。倘若上述常规方法均未得出阳性结果,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为临床可疑病例的诊断提供极大帮助。我参会前接诊的一例患儿,病情表现极不典型,起初疑似病毒性角膜炎,经宏基因组测序检测后,最终确诊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由此可见,对于一些特殊病例,需要采用更高端、更精准的检测方法。
《国际眼科时讯》:共聚焦显微镜在区分阿米巴包囊与其他病原体(如真菌菌丝)中的关键作用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下棘阿米巴角膜炎典型病例的成像特征?
洪晶教授
通过共焦显微镜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进行观察,可清晰辨识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与真菌性角膜炎典型的线状菌丝结构不同,棘阿米巴包囊表现为圆形高反光体。在鉴别诊断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棘阿米巴包囊与多形核白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形态区分。虽然体积较大的白细胞及巨噬细胞在显微视野中亦可能表现为大圆点状,但棘阿米巴有三大特异性标志:
其一,棘阿米巴包囊往往是成簇状聚集倾向,而非零散分布;
其二,棘阿米巴包囊常排列成"串珠样"结构,形似珍珠项链,有时能看到一对一对的形态,宛如一双双眼睛;
其三,棘阿米巴滋养体呈现双边结构,外层为环形轮廓,内部核心区域为类似“吸盘”的结构。
对于影像学方面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而言,借助共焦显微镜可获取大量有用信息,从而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国际眼科时讯》:除了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外,棘阿米巴角膜炎还有哪些新型疗法在探索中?各自进展如何?
洪晶教授
目前,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治疗现状令人担忧,已成为眼科领域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遗憾的是,针对此病症,特异性治疗药物仍处于空白状态,市面上亦无相关成品药可供使用。临床实践中主要依赖医院自配制剂,这种非标准化治疗模式对医患双方均构成严峻挑战。
现有治疗手段中,常用医院自配的0.02%的氯己定和0.02%的聚六亚甲基双胍,它们本质上都属于消毒剂。这些消毒剂通过化学作用杀死棘阿米巴的包囊和滋养体。然而,消毒剂如同“双刃剑”,在消灭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对人体正常细胞造成严重毒性反应,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目睹了许多令人痛心的案例。部分患者虽经积极治疗控制了感染,但角膜细胞,尤其是内皮细胞,却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可见,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治疗方面,迫切需要开展新的探索,研发出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这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药物治疗层面来看,目前缺乏理想方法。基于多年诊疗经验,对于规范用药2周疗效欠佳的病例,我建议及时转换治疗思路,优先考虑手术干预。棘阿米巴原虫穿透角膜后弹力膜的能力相对较弱,感染多局限于浅基质层。在感染尚未深达基质深层时,早期手术清创可有效阻断病原体扩散,避免角膜组织进行性破坏。若延误手术时机,即便最终通过药物控制感染,残留的角膜瘢痕及内皮功能失代偿将导致预后不良,后续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亦将大打折扣。
《国际眼科时讯》:人工智能在眼科应用日益深入,其在角膜影像分析(如自动识别阿米巴包囊)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洪晶教授
人工智能在影像学领域的开发以及对特殊疾病的识别方面,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当前影像学诊断高度依赖诊断者的经验储备,对于初级医师而言,通过影像学精准辨识棘阿米巴包囊与炎性细胞,困难重重。然而,人工智能凭借其深度学习的强大能力,能够存储海量信息,如同一个超级智慧大脑,对所有输入的数据进行积累和提炼。
未来,人工智能在影像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不局限于棘阿米巴角膜炎,对于真菌等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特殊疾病,同样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期待人工智能能够早日在棘阿米巴角膜炎识别等方面应用于临床,这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的诊断率,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