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札记】眼睛红不舒服,养鹦鹉了吗?

  • 2025-07-07 17:50:00
  • 3 Views

编者按: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角膜科遇到不少有意思又值得警惕的病例,不少患者因与自家鹦鹉等宠物过度亲密接触,不幸被微孢子虫角膜炎“侵袭”。这些病例犹如“警报”,提示着微孢子虫在人与宠物间传播存在特定风险模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何彦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黄嘉禾以真实病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微孢子虫致病机理,分享精准诊断方法与有效治疗手段,并贴心给出饲养守则,为患者与宠物饲养者提供重要指引。


图片


谜案开端:揉眼背后的“隐形诅咒”

近期,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角膜科诊室里,医生们心照不宣地遵循着一条规则:碰到眼红流泪、视力下降且有异物感的患者,总会先问一句——“家里养鹦鹉了吗?”

50 岁的 H 女士便是最新一例“中招者”。她是一位资深“鸟友”,最近又带了一只小鹦鹉回家,还打算尝试“手养鹦鹉”。这是一种颇受欢迎的养殖方式,鹦鹉会与主人几乎同吃同睡,直至断奶,如此养出的鹦鹉格外可爱亲人,令众多鸟友爱不释手。然而,几周后,H 女士渐渐感觉眼红流泪,睁眼都变得困难。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后,检查发现她结膜充血水肿,角膜上有大量点状凸起,凸起处荧光染色着染。经过一系列检查,她被确诊为微孢子虫角膜炎,而在她宝贝鹦鹉的粪便中,也检测出了微孢子虫。


诊室对决:现代医学的破咒之术

检查溯本源

  • 眼科检查

医生会借助裂隙灯显微镜,将患者眼部放大数倍进行细致观察,以探寻病因。若怀疑存在感染情况,则可能需进行角膜刮片检查。操作时,医生会先为患者滴上麻药,随后轻轻刮取角膜表面少许组织送 检化验。尽管此过程会带来些许不适,但能够快速锁定感染原因。

  • 实验室检查

1.角膜刮片:刮取患者眼睛表面极少量组织,采用特殊染色方法,在显微镜下查找真菌或细菌。

2.宏基因组测序:采集患者眼睛表面的细胞样本,运用高科技仪器对其中包含的所有微生物 DNA 进行分析。这犹如借助“基因搜索引擎”进行比对,精准找出导致感染的病菌种类。

3.巢式PCR处理:不仅对患者眼部样本进行检查,还会同时采集患者粪便以及周围动物(如鸟类)的粪便样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更为精确的 DNA 检测方法,追踪病菌是否来源于鸟类。


*特别提醒:记得保留家中的动物粪便用于检查,这样可以更好地查出结果。图片图片
H女士眼前节照片:可见眼红充血,角膜凸起处有荧光染色


治疗攻坚战

  • 隔离动物:确诊后尽快与患病动物隔离,消毒家中环境,防止复发。
  • 药物治疗:口服药物与眼局部用药联合使用。由于用药周期长,用药时间和剂量不固定,请在医生指导之下准确,按时按量使用。
  • 定期复查。


与心爱的小鹦鹉作别数周之后,H女士此前所出现的眼部不适症状逐渐消退。前来复诊,经医师检查与综合评估,确认其眼部疾患已完全康复。

真相揭秘:动物身上的“隐形刺客”

微孢子虫系单细胞、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归属真核生物范畴,其形态与生物学特征介于原虫和真菌之间。在感染部位分布上,肠道是最为常见的感染部位,眼科次之。微孢子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感染源主要源于已感染的动物。就中国大陆目前的病例情况而言,绝大多数病例系由鹦鹉感染引发。当人体接触感染动物后,若再接触角膜,微孢子虫的极管会如弹簧刀般迅速弹射,刺破宿主细胞膜,并将孢原浆与细胞核注入细胞内。在宿主细胞内,微孢子虫逐步发育成熟为孢子。待宿主细胞被撑破后,新生孢子会继续感染邻近细胞。鹦鹉的羽毛与粪便犹如微孢子虫的“诺亚方舟”,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而言,极易引发感染。


当确诊为微孢子虫眼病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严格隔离与消毒:尽快与家中动物(如猫、狗等)完全隔离,避免直接或间接接触,并对居住环境进行全面消毒,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 规范用药与复查:务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切勿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同时,定期前往医院复查,以便医生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若继续与家中动物接触,或私自更改用药方案,不仅可能导致病情复发,还可能促使炎症向眼部深层组织发展,进而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幸运的是,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病情均可得到完全缓解,且康复后视力通常不会受到影响。需特别注意,除常见家养宠物外,其他动物也可能成为微孢子虫的传染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已接诊多例由家猫、狗、骡子传播给人类的病例。因此,若出现眼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温馨提示:在此特别提醒各位爱鸟人士,规范饲养防护与及时就医意识是预防微孢子虫角膜炎的关键。若出现眼部不适症状,请及时至专业眼科门诊就诊。


附:鹦鹉饲养守则

  • 请每天清洁消毒鸟笼(建议配戴护目镜)。

  • 与鹦鹉亲密互动之后,请立刻对手部进行消毒。消毒完成之前,避免触碰面部。

  • 家中如果有免疫力较低的成员(如老人,孩子,感冒的人等),请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鹦鹉。

  • 请注意鹦鹉腹泻不适等症状。虽然有些鹦鹉生病后看起来好了,症状也消失了,也不能掉以轻心——它们可能仍具备传染给人类的能力。

  • 如果您已经出现如眼红,畏光,眼痛,有异物感的症状,请尽快就医。



图片

作者:黄嘉禾

首都医科大学202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阶平班)学生。


图片

指导老师:何彦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角膜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北京同仁眼库副主任(主持工作),医学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攻角膜移植的免疫耐受诱导及特殊免疫性干眼研究,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项目,在Adv. Sci,  Am J  transplantation等杂志上发表40余篇SCI论文。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