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球青光眼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背景下,第11届世界青光眼大会(WGC 2025)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盛大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围绕青光眼诊疗技术革新、跨学科合作模式探索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等多个热点话题展开深度研讨,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临床实用性的学术盛宴。值此盛会之际,《国际眼科时讯》特邀世界青光眼协会(WGA)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深度剖析大会核心议题,解读青光眼防治领域的前沿动态与未来走向。
《国际眼科时讯》:您认为,WGC在促进全球青光眼防治理念更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哪些关键作用?
王宁利教授:WGA由来自全球91个国家的青光眼学会共同构成。其核心宗旨是帮助青光眼患者避免失明、远离盲态、减轻残疾与困扰;其更为宏大的愿景是降低甚至消除青光眼的致盲率。围绕这一目标,WGA积极开展了多项工作,主要包括: 1) 搭建高端高效交流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WGC,我们要求讲者内容必须创新、有提升、具交流价值,避免陈旧知识,以吸引并满足参会者学习需求。2)履行教育使命。WGA在非会议期间持续开展教育活动。如利用网络资源为欠发达国家医生提供技术培训。同时,每年三月“世界青光眼周”期间,WGA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倡导早防早治理念。
《国际眼科时讯》:此次WGC会议上,《亚太青光眼指南第四版》(Asia - Pacific Glaucoma Guidelines, APGG 4th Edition)重磅发布。请您深入介绍一下,此次指南制定的背景缘由是什么,主要目标聚焦于哪些方面?
王宁利教授:亚太青光眼协会约每五年更新一次《亚太青光眼指南》,该指南主要适用于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地域广阔、人种多样、疾病谱各异(如太平洋岛国与南亚、东南亚、东亚差异显著),且涵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新版指南由亚太各国专家共同研讨制定,相比旧版更具循证医学基础,立足与更多高级别研究证据,指导意义更强。如今的指南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它必须立足于有高级别证据支持的研究,越来越朝着循证医学的方向发展,新一版指南相较于前一版更具指导意义。实际上,第四版指南已经完成有一段时间了,此次借WGC这一契机进行发布,主要服务亚太地区,亦为全球提供参考。
《国际眼科时讯》:您在本次大会上将分享中国青光眼研究的新进展(New advances of glaucoma research in China),能否请您简要概括一下近年来中国在青光眼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王宁利教授:在本次会议开幕式上,青光眼界知名专家、前任青光眼学会主席Robert N. Weinreb教授,带来了一场重要讲座,其运用文献计量法,对全球青光眼影像诊断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分析。通过这一分析发现,近七八年间,中国在青光眼领域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紧紧追赶美国,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已超过美国。我作为现任WGA主席,有幸代表中国学者,对双压理论进行了历史性回顾。双压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人在青光眼发展史上提出的首个原创性理论。多年来,通过发表高质量的各类学术文章、在各种会议上进行介绍、以及撰写小型综述等多种方式,该理论正逐步深入人心。我们希望这一理论能在全球范围内发出中国声音,更期望双压理论能被纳入未来世界青光眼学会的指南共识教科书中。此外,我还分享了中国青光眼的部分新研究、新进展:
在青光眼神经再生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领域,中国基础科学家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Müller细胞和睫状体平坦部的部分细胞具备干细胞特征。通过转分化这一技术,中国学者成功将这些细胞诱导为视网膜神经细胞。这些突破性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刊,是中国学者的重大贡献之一。
在临床科研方面,中国眼科专家同样硕果累累。以往,我们的一级证据、二级证据研究大多借鉴国外经验,但如今,中国眼科专家自主开展的一级证据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越来越多。在今年闭角型青光眼共识的制定过程中,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量被纳入其中。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青光眼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全球青光眼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智慧。
我们引以为傲的双压理论,其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早期主要聚焦于跨筛板压力差的研究,如今已广泛应用于青光眼、太空飞行以及高原医学、神经学科、眼颅压力相关疾病等多个领域,中国学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降眼压方面,中国学者也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针对MYOC(Myocilin)基因突变这一导致青光眼的重要病因,中国北京、上海、苏州、广州等地的科研团队采用类病毒颗粒(VLP)载体以及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等技术手段,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基因治疗工作。目前,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部分研究已顺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中国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开展了大量常规性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新发现。特别是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方面,如今已有许多新见解、新发现不断涌现。眼血流与青光眼的关系,以及力学相关离子通道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都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
视神经修复一直是青光眼治疗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但如今治疗策略比以往更加丰富。转分化、促进轴突再生、髓鞘修复以及线粒体增能等治疗方式,均展现出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微创青光眼手术方面,中国学者另辟蹊径,开展了以疏通或阻力解除为目标的内路手术。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国际眼科时讯》:双压理论在青光眼领域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历史,您在此次会议上提出的新认识是基于哪些新的研究证据或临床观察?它相比以往的双压理论有哪些重要的发展和突破?
王宁利教授:事实上,早在两年前,我们便与 Robert N. Weinreb 教授合作,以双压理论为核心主题,首次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英文研究论文。在随后的两年间,我们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特别是运用数学力学模型,对眼压与颅压发生改变后,视神经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脉络膜血流动态、淋巴引流情况以及脑脊液波动等生理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数据模型分析。这一数据模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临床意义。其核心贡献在于,突破了传统认知的局限,证实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机制并非仅仅局限于筛板损伤,也不单纯是巩膜环受压力作用引发的破坏,而是视神经内部力学作用形成的压力梯度以及力学场的分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研究还发现,睫状后长动脉是筛板的主要供血动脉,受双边压力变化的影响最大。当眼压升高或者颅压下降时,其灌注量会受到影响,导致低灌注甚至缺血。基于这一模型,我们对正常眼压情况下筛板后退并引发凹陷这一复杂现象,提出了全新的解释机制,并进一步提出“筛板缺血假说”。目前该模型仅给出了初步的原理阐释与逻辑分析框架,更细致的数据模型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其次,我们对眼内机械敏感离子通道分布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机械门控Piezo1通道在小梁网和视神经筛板区呈高密度分布。这些离子通道并非都分布在视网膜节细胞上,而是主要分布在筛板区的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上。这一重要发现启示我们:星型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或许是机械力引起神经损伤的“哨兵细胞”,它们能在第一时间对机械力刺激做出反应,并通过一系列生物学信号传导机制,发挥一定的保护和警示功能。此外,我们对双压理论的应用范畴进行了拓展与深入探索。不再将其局限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解释,进一步将其推广应用于航天飞行、高原医学以及眼颅压力相关疾病等多个领域。
《国际眼科时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对于亚洲青光眼防治工作至关重要。如何通过全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青光眼防治事业的发展?
王宁利教授:在本次会议中,闭角型青光眼相关国际合作便极具典范性。该疾病高发于亚洲,尤以东亚为甚。基于此,WGA着手制定相关诊疗与防控共识。尽管闭角型青光眼问题主要集中在亚洲,但全球眼科界对此高度关注。在整个共识制定的会议期间,学术交流充分且多元,我们既听到了亚洲医生基于临床经验的见解,也了解到世界各地医生从不同视角提出的观点。在共识形成过程中,各方观点相互补充完善,最终达成一致。这一过程凝聚了全球眼科专家的智慧,是国际合作的典型范例。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