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区域进行性变薄并向前突出为特征的眼部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多集中于角膜结构的变化上,而忽视了其对眼后段结构的潜在影响。随着医学研究的持续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圆锥角膜的病理机制或许远比人们原先的认知更为复杂。在第42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年会(ESCRS 2024)上,一项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的研究,揭示了圆锥角膜的影响范围并不仅限于角膜本身,可能波及脉络膜、视网膜等眼后段结构。
研究概览:圆锥角膜患者断层扫描、生物力学和脉络膜视网膜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深入探究圆锥角膜对眼后段结构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前瞻性研究。回顾了2023年1月至10月在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接受检查的296只眼的临床记录,其中包括186只圆锥角膜眼、12只顿挫型圆锥角膜眼以及100只健康眼。研究采用了多种眼科评估方法,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评估,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角膜断层扫描、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与眼压水平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血管和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使用ImageJ软件计算mSCP、mDCP和mCC的VD和VLD。统计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研究发现,圆锥角膜组与对照组在mSCP和mDCP的VD存在显著差异(P<0.00055)。在mSCP中,圆锥角膜组的平均VD最高(83.9±4.04),其次是顿挫型圆锥角膜组(80.02±4.5),对照组最低(78.29±3.79)。同样,在mDCP中,圆锥角膜组的平均VD为76.98±5.5,顿挫型圆锥角膜组为72.06±3.21,对照组为71.07±3.8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SCP(%)和mDCP(%)与多个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包括BCVA(logMAR)、柱镜度数、ARC(3mm)、PRC(3mm)、Kmax(D)、K2、BADD、ABCD分类总和、CBI、E和CBiF(所有P<0.000089)。
这一发现表明,除了角膜变化外,圆锥角膜患者中黄斑血管密度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这些血管变化的潜在原因尚未完全理解,可能与疾病的炎症机制有关。进一步探索这些过程和机制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圆锥角膜。
研究启示:圆锥角膜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见解及其对未来治疗策略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圆锥角膜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还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启示。研究揭示了圆锥角膜对眼后段结构的潜在影响,提示在未来的治疗中应更加关注眼部整体健康,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角膜结构。
期待未来能够揭示更多关于圆锥角膜的奥秘。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索圆锥角膜的炎症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影响眼后段结构。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过程,有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更大规模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并为圆锥角膜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支持。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还可以利用更先进的眼科评估方法,如人工智能等,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讲题: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omographic, Biomechanical And Chorioretinal Changes In Keratoconus Patients
作者:M. K. Pandl, H.-S. Son, V. A. Augustin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