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结节性后巩膜炎(NS)与局灶性后脉络膜肉芽肿(CG)是眼部炎症性疾病中的两种重要类型,它们在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这往往给临床医师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然而,尽管它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似性,但在治疗策略和预后方面却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对于眼科医师而言,能够准确地区分这两种疾病,对于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以及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第17届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大会(APVRS 2024)上,Anup KELGAONKAR通过壁报展示的形式,分享了其团队关于NS与CG对比分析的最新研究结果。这一结果不仅有望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与资源浪费。
研究概览
研究通过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对比分析了NS与CG患者的基线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纳入了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NS组包括11只眼(10例患者),CG组包括10只眼(1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底镜检查、B超扫描、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以及扫频OCT检查。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等,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并确定有助于鉴别诊断的关键影像学标志。
研究结果
患者基本情况:CG组平均年龄为28.7岁±6.94岁,NS组为41.70岁±11.88岁。
B超扫描:CG病灶在B超扫描上呈现典型的“M”形尖峰模式,即病灶两侧为高反射性边界,内部为低反射性区域。NS病灶则无此特征性表现。
血管造影:FFA和ICGA是诊断脉络膜炎的金标准。CG病灶在FFA上表现为早期弱荧光,晚期强荧光,而ICGA上则表现为早期强荧光,晚期弱荧光。NS病灶在血管造影上无特异性表现。
OCT特征:NS病灶边缘的巩膜-脉络膜界面(CSI)呈现前凸或“上坡”状外观,而CG病灶则呈现后凸或“下坡”状外观。此外,CG病灶常伴有外视网膜破坏、双层征、玻璃体高反射性点等炎症标志,而NS病灶则相对较少见。
视网膜结构变化:两组在内视网膜结构(如内界膜和内视网膜皱褶)及渗出性变化(如视网膜内液、视网膜下液)方面相当。
研究启示
本研究表明,血管造影结合超声成像在鉴别NS与CG中具有重要价值。OCT诊断标志,特别是病灶边缘CSI的方向以及玻璃体和外视网膜的炎症标志,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影像学特征不仅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早期诊断中做出准确判断,还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他新兴影像学技术,如OCTA和自适应光学成像等,在NS和CG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潜力,以期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同时,对NS和CG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望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讲题:Differentiation of Posterior Nodular Scleritis and Large Focal Posterior Choroidal Granuloma on Multimodal Imaging
第一作者:Anup KELGAONKAR
共同作者:Soumyava BASU, Avinash PATHENGAY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