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RS前沿探路丨解锁眼表疾病多维度奥秘,助力眼科诊疗精准进阶

  • 2025-09-17 18:11:00
  • 5 Views

编者按:眼表作为人体与外界环境直接交互的重要部位,其健康状况不仅取决于局部的生理与病理因素,更与全身性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眼表在疾病诊断、病情监测以及治疗策略制定等方面的价值愈发显著,逐渐成为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9月12~16日,第43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年会(ESCRS 2025)在丹麦哥本哈根盛大开幕。在此次盛会上,众多眼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带来了诸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其中,在眼表方面,涌现出了不少创新性和突破性研究,为眼科临床实践和科研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小编从众多Poster中挑选了一些精彩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汇总报道,希望与广大读者一同领略这场学术盛宴的魅力。

研究一:微生物组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中的作用

眼表微生物失调与多种眼表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维持微生物组的平衡对于眼表健康至关重要。当微生物群落与宿主上皮细胞之间的功能出现紊乱时,可能阻碍角膜缘干细胞龛的再生能力,损害角膜上皮修复机制,进而引发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LSCD)。为评估LSCD患者与健康个体眼表微生物组的特征差异,N.GUPTA等人纳入了54例研究对象的下穹窿结膜拭子,采用纳米孔平台进行全基因组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并对测序读数进行NT数据库(NCBI非冗余核苷酸数据库)索引比对及后续生物信息学深度分析。

研究共纳入34例LSCD患者及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结果显示,LSCD组微生物DN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19ng/ml vs 25ng/ml;P<0.001)。有益共生菌(丙酸杆菌属、皮肤杆菌属)丰度降低,致病菌属(假单胞菌属、肺炎球菌属、棒状杆菌属)过度增殖。研究还首次从LSCD患者眼表分离出特征性微生物物种:粘液罗氏菌、青枯雷尔氏菌、麦地那龙线虫。


结论

这些微生物可作为区分LSCD患者与健康个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微生物谱变化有望成为预测疾病进展风险和治疗抵抗力的生物指标,为个性化治疗干预及预后评估提供指导。


标题:Microbial Dysbiosis On The Ocular Surface: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he Microbiome In 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作者:N. GUPTA, J. Chhibbergoel, M. VANATHI, R. TANDON



研究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眼表疾病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当下,其引发的全身多系统损害已成为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眼表与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且紧密的联系,神经退行性病变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眼表结构和功能。D.Lešin Gaćina等人聚焦于神经退行性疾病(ND)中的眼表疾病,着重探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及青光眼等疾病状态下泪膜状况、泪液生物标志物以及角膜敏感性的变化,并探寻针对此类患者眼表疾病的新型治疗策略。

研究人员系统检索了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电子数据库中关于ND非侵入性眼表评估的文献。检索关键词包括“眼表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泪膜”“泪液生物标志物”和“角膜敏感性”。仅纳入英文发表的研究,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角膜敏感性降低、泪液渗透压改变以及泪液功能受损存在关联。其中,炎症标志物(如IL-6、IL-8、TNF-α和MMP-9)升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降低,在多发性硬化和青光眼中表现尤为突出。疾病特异性泪液生物标志物,如阿尔茨海默病中的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帕金森病中异常的α-突触核蛋白,展现出无创疾病监测的潜力。此外,氧化应激标志物和特殊的蛋白质组学特征也表明神经退行性过程与眼表改变密切相关。人工泪液、抗炎药物和神经保护剂在改善眼表稳定性和患者舒适度方面前景可期。


结论

眼表改变、角膜敏感性下降及泪膜变化可作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早期指标,泪液生物标志物为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提供了无创检测途径,未来需标准化评估方案并验证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题: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作者:D. Lešin Gaćina, S. Jandroković,T. Kuzman, I. Škegro, S. Vidas Pauk, L. K. Šklebar



研究三:隐匿性疾病——眼表鳞状细胞瘤

眼表鳞状细胞瘤(OSSN)是一种罕见疾病谱系,病变范围涵盖从轻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直至浸润性眼表鳞状细胞癌。该疾病好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在每10万人0.13~1.9例之间之间。S.Mahesh报道了两例临床表现独特的OSSN病例,且两例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案均成功治愈。

第一例患者为32岁男性,双眼视力均为6/6,主诉左眼无痛性肿物进行性增大4个月,伴有异物感、瘙痒及流泪症状。眼部检查发现,鼻侧角膜缘邻近区存在8×5mm胶冻状、无压痛的隆起性结膜病变,表面伴有色素沉着,可见滋养血管及草莓样点状乳头状增生,延伸至9点钟方向角膜缘1mm范围,玫瑰红染色呈点状着色。

第二例患者为50岁女性,主诉双眼无痛性视力逐渐下降2-3年,右眼视力6/36,左眼视力为手动视力且伴有成熟期白内障。右眼检查显示鼻侧角膜缘邻近区有天鹅绒样8×6mm无压痛隆起性乳头状结膜病变,呈草莓样点状红染,从2至5点钟方向向鼻侧角膜缘延伸2mm,可见多支滋养血管,玫瑰红染色呈点状着色;左眼检查显示光化性角化病。房角镜检查排除肿物角隅侵犯,前节OCT(典型高反射征)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均支持OSSN诊断。

首例患者接受7天局部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后续采用干扰素α2b局部用药方案。第二例患者成功实施右眼OSSN切除术(采用无接触技术)联合纤维蛋白粘合剂羊膜移植术。


结论

青年OSSN患者较为罕见,通常继发于着色性干皮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或器官移植后继发免疫抑制等系统性疾病。尽管本研究中的患者不符合典型OSSN特征,但仍需保持高度临床警惕性,通过全面眼科检查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眼病致残率。


标题:Ocular Surface Squamous Neoplasia: A Masquerade

作者:S. Mahesh



小结

ESCRS 2025会议期间,众多眼科领域权威专家汇聚一堂。他们突破传统认知框架,从微生物、神经退行等多个前沿维度,系统探究眼表在疾病精准诊断、实时监测以及个性化治疗层面的核心价值。这些前沿研究成果为眼科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提供了全新范式,将有力助推眼科领域迈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阶段。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