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治疗“破局”进行时

  • 2025-11-07 17:48:00
  • 47 Views

编者按: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一类复杂且具挑战性的眼部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不仅严重损害患者视力,还可能诱发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压力。在探寻其有效治疗手段的过程中,科研人员持续创新,从传统免疫抑制剂到新型生物制剂,每一步进展都凝聚着大量的心血与智慧。与此同时,个体化医疗理念逐渐兴起,研究者愈发关注患者自身生理特征与药物反应间的微妙关联,致力于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最适宜的治疗方案。在第129届美国眼科学会年会(AAO 2025)上,众多聚焦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治疗新策略与新视角的研究纷纷涌现,为该疾病的诊治开辟了新路径,有力推动了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期临床试验显示,VVN461溶液治疗非感染性前葡萄膜炎疗效与安全性前景可期

在近期一项二期、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对JAK1/TYK2抑制剂——VVN461溶液在治疗非感染性前葡萄膜炎(NIAU)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旨在探索VVN461作为NIAU潜在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该研究共纳入83例NIAU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至三个治疗组:0.5% VVN461组(n = 27)、1.0% VVN461组(n = 29)以及作为对照的1.0% 醋酸泼尼松龙( PA)滴眼液组(n = 27)。给药方案采用逐步递减的方式,初始7天每日给药六次(每2小时一次,Q2h),随后7天每日四次(q.i.d.),接着7天每日两次(b.i.d.),最后7天每日一次(q.d.)。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第14天时前房细胞分级较基线至少改善两级。

结果显示,0.5% VVN461组的成功率高达92.6%,1.0% VVN461组的成功率更是达到了96.6%,而PA组的成功率为77.8%,该成功率在与VVN461组比较时,处于90%置信区间(90% CI)非劣效性界值17.5%范围内。从安全性角度来看,研究未报告VVN461治疗组有任何令人担忧的安全事件。

研究结果表明,VVN461溶液在NIAU患者中展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抗炎效果。无论是0.5%还是1.0%浓度的VVN461,其疗效均至少与当前标准治疗药物PA相当。此外,VVN461未出现显著安全性问题,这使其成为治疗NIAU的一种颇具前景的药物,值得在更大规模的III期临床试验中进一步探索。


标题:Phase 2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VN461 Solu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infectious Anterior Uveitis

作者:Liu Yang, Gary D Novack,Guanglin Shen, Yang Qing Qin Lu, Xiao-Yan (Joanne) Li, Wang Shen



优化阿达木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人体成分指标在个体化给药中的作用

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领域,如何实现药物的精准、个体化给药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近期,相关研究深入探究了人体成分对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阿达木单抗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旨在为制定个体化给药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在阿布扎比克利夫兰诊所开展,采用横断面分析方法,对25例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进行了评估。研究借助InBody 770系统测量患者的人体成分指标,包括去脂体重、脂肪量和肌肉量。随后,将这些指标与患者6个月时测量的阿达木单抗血清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人体成分与阿达木单抗血清水平之间的复杂关系。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脂肪量与阿达木单抗水平呈负相关,这意味着脂肪沉积较多的患者体内药物浓度相对较低。相反,研究发现骨骼肌量与阿达木单抗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肌肉量同样会显著影响药物的分布和代谢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人体成分在阿达木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疗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BMI和肌肉量是决定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因素。这一发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通过详细的人体成分分析来个性化调整阿达木单抗的剂量,有望优化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反应率和疾病控制率。


标题:Optimizing Adalimumab Therapy in Noninfectious Uveitis: The Role of Body Composition Metrics in Personalized Dosing

作者:Francesco Pichi, Piergiorgio Neri



基于TriNetX数据库回顾性分析——维生素D缺乏与葡萄膜炎的关联性研究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众多潜在影响因素中,维生素D缺乏日益受到关注,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关联成为研究热点。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已被证实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近期,研究人员借助TriNetX美国协作数据库,进一步深入探究了维生素D缺乏与葡萄膜炎之间的关联。

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 - 10)编码,从数据库中识别出患有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且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研究不仅对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还针对不同解剖学亚组(前、后、全葡萄膜炎)与维生素D缺乏之间的关系展开对比研究。为明确维生素D缺乏史与葡萄膜炎及其各亚型发生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显著性,研究运用卡方检验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显示,在207149例前葡萄膜炎患者中,有11.51%的患者在疾病发作前存在维生素D缺乏;后葡萄膜炎患者的这一比例为11.16%,全葡萄膜炎患者则为10.91%,各类型葡萄膜炎患者发病前的维生素D缺乏率较为接近。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中,女性及白种人占比较高。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葡萄膜炎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P < 0.001)。

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以及全葡萄膜炎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葡萄膜炎提供了潜在的方向,未来或可通过监测和纠正维生素D水平来降低葡萄膜炎的发病风险或改善疾病预后。


标题:Associations Between Hypovitaminosis D and Uveitis: A TriNetX Retrospective Analysis

作者:Camellia Edalat, Matthew Spangler, Nila Kirupaharan, Annie Zhang, Meghan K Berkenstock



总结

AAO 2025 为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治疗领域搭建了交流盛宴。众多研究从不同维度发力,无论是新药探索、个体化用药策略挖掘,还是疾病关联因素剖析,均展现出科研人员不懈的创新与突破。这些成果不断拓展着该疾病治疗的边界,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也推动着学科持续迈向新高度。


参考来源:AAO官网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