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C 2025丨柯碧莲教授:视疲劳与干眼的“交叉对话”,数字时代下眼健康管理的整合新策略

  • 2025-04-29 17:02:00
  • 7 Views

编者按: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视疲劳患病率日益攀升且呈低龄化趋势,其与干眼的复杂关联为临床诊疗带来了挑战。在近期召开的COOC2025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柯碧莲教授聚焦数字时代下视疲劳与干眼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机制及综合管理策略,分享了相关主题。


视疲劳低龄化,四步法助力临床评估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视疲劳的患病率急剧攀升,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发展态势。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疫情之后,0~18岁年龄段的视疲劳患病率由原先的10%~25%大幅跃升至50% ~ 65%。在临床诊疗实践中,视疲劳的病因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眼部因素方面,涵盖了双眼视功能异常、屈光不正、干眼等状况;同时,心理压力、环境条件(诸如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处于干燥环境)以及全身状态等因素,也与视疲劳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同样丰富多样。在视觉障碍方面,可出现近距离工作难以持久、暂时性视物模糊等症状;眼部不适则表现为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痒、眼干、异物感、胀痛、眼眶疼痛、眼睑沉重等;全身症状包括易疲劳、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也偶有出现;此外,还可能伴有异常心理症状,如焦虑、烦躁、抑郁等。

《中国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针对视疲劳的评估,提出了科学规范的四步评估流程:

(1)主观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病程发展、既往治疗史,并借助专业问卷进行综合评估。

(2)眼部健康评估:针对干眼相关、屈光介质相关、手术相关、非特异性表现以及其他眼部问题进行细致检查。

(3)视觉功能评估:涵盖最佳矫正远视力、近视力、屈光状态、像差、对比敏感度、斜视或隐斜视度数、调节和聚散功能、立体视、眼球运动等多个方面的检测。

(4)精神、心理及全身因素评估:进行全身相关检查,并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心状态。

此外,《共识》也明确了视疲劳的治疗方法,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研究显示,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的改善作用,可作为有效地对因治疗方法。按照治疗方案治疗一段时间后,应关注视疲劳的改善情况,根据改善程度考虑是否继续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数字眼视疲劳流行,警惕立体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

数字眼视疲劳是视疲劳的重要成因。当前,数字眼疲劳全球患病率高达70.7%。数字眼视疲劳的发病机制与电子设备使用密切相关:屏幕注视导致瞬目频率下降,泪膜稳定性受损,泪液蒸发加速;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诱发调节痉挛,引发视物模糊、头痛;屏幕蓝光、眩光及不当人体工程学设计加重眼部不适。 

数字眼疲劳临床可表现为头痛、视物模糊、眼干眼痒、视疲劳、肩颈/腰背疼痛、畏光等。针对数字眼视疲劳,柯教授分享了相应的治疗方法:换用高频闪、防眩光屏幕,或改用类纸屏;增加休息时间;适当增加工作环境亮度;增加瞬目频率;调整坐姿和桌椅高度。柯教授强调,与传统的平面视频相比,立体视频(如AR/VR设备)因调节-集合冲突、视差畸变等因素,更易诱发视疲劳。柯教授团队进行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使用AR眼镜观看2D视频1小时后,受试者泪膜脂质层厚度显著增加(61.22nm→70.30nm),不完全瞬目比例上升,提示眼表代偿机制失效。


干眼与视疲劳互为因果,需协同干预共同管理

柯教授指出,干眼与视疲劳密切相关。研究显示,71.3%的干眼患者伴发视疲劳,51.4%的视疲劳患者符合干眼诊断标准,两者高度相关:干眼驱动视疲劳,泪膜不稳定导致光学像差,加剧视觉负担;眼表炎症因子通过三叉神经传导引发中枢疲劳感。视疲劳加重干眼:调节功能异常增加泪目间隔,加速泪液蒸发;心理压力(如焦虑)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抑制泪液分泌。

一项纳入103例干眼患者的研究发现,86%存在双眼调节集合功能异常。经过3个月的常规干眼治疗后,约60%患者的主观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而在顽固症状者,双眼调节集合异常发生率更高,达100%。双眼调节集合训练可缓解60%顽固性干眼患者症状,并显著改善OSDI各分量表不适症状。反之,干眼治疗亦可改善视疲劳评分,证实二者互为因果、需协同干预。


小结:柯碧莲教授强调,视疲劳与干眼的“交叉对话”揭示了数字时代眼健康管理的复杂性。二者在病理机制上相互渗透,需通过整合眼科、心理、康复等多学科资源,构建“评估-干预-随访”的全周期管理模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个体化、精准化的综合干预策略将有望降低视疲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