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coGVHD:梁凌毅教授解读其发病机制与诊疗新态势

  • 2025-05-04 17:13:00
  • 12 Views

编者按:慢性眼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ocular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o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且极具挑战性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40%~60%。超过半数的患者因该病出现视力下降,严重影响了移植后的生存质量。4月3日至6日,第40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APAO 2025)在印度新德里盛大举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凌毅教授在会上围绕团队在coGVHD的最新系列研究成果作了专题报告。


AS-OCT泪腺影像学发现“千层糕样结构”诊断标志

首先,梁凌毅教授介绍了coGVHD患者的泪腺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影像学特征。泪腺作为coGVHD早期易受累的重要器官,如何有效的活体监测泪腺影像学改变,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传统检查手段,如活检、超声及磁共振成像,或因侵入性强,或因分辨率不足,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梁凌毅教授团队研究(Cornea 2024, Chen J)发现,通过AS-OCT技术,在coGVHD患者的睑部泪腺中可观察到特异性的“千层糕样结构”,且这一结构特征与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移植后时间显著相关。超过90%的coGVHD患者出现此结构,而在健康对照组及重度干眼患者(包括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均未观察到类似现象。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到coGVHD患者的泪腺腺泡减少、血管增多等改变。既往病理研究显示,coGVHD患者的泪腺存在明显的纤维化改变,而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泪腺则无此特征。这与AS-OCT下观察到的高反射结构相吻合,推测“千层糕样结构”可能反映了泪腺纤维化的影像学特征。因此,AS-OCT成像技术有望成为监测coGVHD泪腺受累情况的新兴工具,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coGVHD与MGD并无相关性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在HSCT术后患者中极为常见,同时也是coGVHD患者常面临的问题,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梁凌毅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Ocular Surface 2022, Zhao W)揭示,无论是否确诊coGVHD,移植术后MGD的发生率均较高,且两组在睑板腺缺失程度、泪膜脂质层厚度等关键指标上差异不显著,MGD严重程度与coGVHD亦未呈现出明显相关性。通过共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两组受试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睑板腺萎缩现象,但coGVHD组中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更为突出。这一发现提示,HSCT术后MGD高发可能与移植过程相关的多种因素有关,而非直接由coGVHD引发。为进一步验证这一假说,梁凌毅教授团队进行了小鼠实验验证(Ocular Surface 2024, Liu R)。结果显示,经典化疗药物阿糖胞苷(Ara-C)能够诱发睑板腺和泪腺的损害,导致MGD样病变及异常脂质沉积;而给予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后,这些损害得到了明显缓解。由此可见,化疗药物本身即可对眼部腺体功能造成损伤,coGVHD患者的MGD或部分源于此类因素,在临床评估时需加以鉴别。


睑脂代谢异常:抗炎治疗改善脂质谱

针对coGVHD患者主观症状严重,但泪膜情况常与普通干眼相似的现象,梁凌毅教授团队进一步研究了coGVHD患者睑板腺分泌物睑酯的质量及组成变化(IOVS 2023, Zhao W)。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HSCT后患者的睑酯进行了检测分析。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过局部抗炎治疗,将受试者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已确诊coGVHD且曾接受过抗炎治疗的患者;第二组为新诊断且未经抗炎治疗的coGVHD患者;第三组为无coGVHD的对照组。研究结果共鉴定出52种具有显著差异的脂质分子,其中甘油三酯等甘油酯类的增减变化最为显著。与无coGVHD的患者相比,未接受治疗的coGVHD患者睑脂中甘油酯类的含量显著下降,而甘油磷脂和鞘脂的比例则有所升高。进一步分析显示,未接受治疗的coGVHD患者睑酯中饱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增加,而不饱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减少。并且,这种脂质谱的异常与coGVHD的严重程度以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呈现出相关性。此外,接受过抗炎滴眼液治疗的coGVHD患者,其睑酯的组成与无coGVHD组较为接近,许多脂质异常情况得到了改善。简而言之,coGVHD可导致睑板腺分泌的脂质组成发生紊乱,但及时的抗炎治疗可能显著逆转这一异常状况,有助于改善泪膜的稳定性。


眼表微生物菌群失衡揭示疾病相关性

梁凌毅教授团队还针对HSCT术后患者的眼表微生物菌群开展了宏基因组测序分析(AJO 2022, Li J)。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人群,移植患者的眼表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且个体间差异增大。许多正常共生菌(包括细菌和真菌)减少甚至消失,而病毒种类则呈现增多趋势。进一步对比发现,某些条件致病菌(如支气管戈登氏菌、假单胞菌)的丰度在coGVHD组中显著升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这表明,HSCT后眼表微生物菌群的失衡与coGVHD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有望成为监测coGVHD疾病活动状态的生物标志物。


coGVHD诊断延迟与筛查建议

由于缺乏特异性早期表现,coGVHD的诊断常出现延迟。梁凌毅教授团队的统计数据表明(Ocular Surface 2024, Liao Y),仅有6.3%的患者在HSCT术后3个月内接受了眼科检查,而coGVHD的中位诊断延迟时间长达6个月,76%的患者在初次确诊时病情已属重度。这一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同时也凸显了加强术后监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鉴于此,梁凌毅教授建议,在移植后的随访过程中应纳入眼表症状筛查环节(ATM 2022, Yang J)。例如,可由血液科医师定期评估患者的眼部不适程度,并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进行量化评估;若OSDI评分高于19.4,则应及时转诊至眼科进行进一步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并干预coGVHD。这一简便易行的筛查策略有望将患者的眼部并发症遏制在萌芽阶段,从而避免病情发展至不可逆的严重损害程度。


治疗探索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前,coGVHD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合并MGD的coGVHD患者,强脉冲光(IPL)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症状容易复发(Ocul Immunol Inflamm 2023, Song X)。此外,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疗法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oGVHD的眼表损害。然而,coGVHD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梁凌毅教授团队研究揭示,coGVHD患者不仅存在视觉功能损害,其生活质量(Graef Arch Clin Exp 2022, Liao Y)及睡眠质量(Eye & Contact Lens 2023, Liao Y)均显著下降,负性情绪增多(Ocular Surface 2023, Liao Y)。因此,临床管理中需关注患者身心健康,通过综合干预提升其生活质量。



总结:在APAO 2025会议上,梁凌毅教授系统介绍了coGVHD研究的最新进展,涵盖coGVHD的发病机制、诊断、影像学监测、临床表现、治疗及慢病管理,为这一复杂眼表病变的临床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与创新思路。上述研究成果着重强调了早期监测与干预的重要性,有望推动构建更为规范化的筛查流程,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coGVHD的防治工作,亟需血液科与眼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当前coGVHD的诊疗流程亟待规范化,跨学科协作也需进一步加强,以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从而有效保护患者视力,提升其生活质量。展望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移植相关眼病患者的预后状况有望得到持续改善。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