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培英教授讲述角膜塑形技术的前世与今生:前景光明,道阻且长

  • 2020-12-14 17:02:00
  • 2229 Views

图片

编者按:9月18—20日,“第二十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在上海顺利举行。会议期间,我们特别邀请北京爱尔眼科远程视觉眼科的谢培英教授接受采访,谢教授长期从事角膜病、角膜接触镜的临床与科研,率先将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技术引进我国。作为我国接触镜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谢教授在采访中围绕角膜塑形技术与青少年眼健康展开话题,为大家分享了关于角膜塑形镜发展的历史及当下的前沿看点。

追溯过往:饮水方知开源不易
 
角膜塑形镜技术最初由美国的眼视光医师发明。上世纪末,由于名声大噪,这项技术初次步入中国眼科界。彼时在同仁医院隐形眼镜中心工作的谢培英教授认可此技术的发展前景,特意前往美国、其他欧洲国家及日本、韩国,进行了一系列调研。“那个阶段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东西,当时也是希望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谢教授回忆。利用美国设计的特殊镜片,眼视光领域开始为患者尝试进行小范围的临床试验。
 
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企业也看到了曙光。但由于当时大部分医师对角膜塑形技术认识不足,患者更缺乏相应知识,对企业的监管制度也并不完善,导致出现滥用的现象,国内眼科临床患者中陆续出现此前应用角膜塑形技术后的不良反应,个别患者伴随角膜感染甚至导致失明。
 
面对大家的质疑,眼科医师据理力争,相信在理论上掌握、技术上把控,严格监控管理,角膜塑形镜能够物尽其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局面逐渐扭转,药监部门及眼科医师的高度重视,使差点被拒之门外的新技术幸存下来。自2005年开始,配镜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至2015年,全国范围内已有200多万人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基本是青少年儿童。由此看来,大家认可它的效果。近年来,药监部门对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注册、登记把控。各地绝大部分医院也纷纷成立视光中心,其中很大部分工作是开展角膜塑形镜验配,使得这项技术得到快速的推广普及。
 
探索长治久安:未来宽广,道曲且长
 
角膜塑形术处于技术前沿,虽不是根治近视的方法,而它的作用亦有利有弊,但如果使用得当,确可明显延缓儿童青少年患者的近视发展。
 
近年来角膜塑形术随着国内快速的普及应用会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更为顾虑其安全性。2016年初,我国视光学界在国际角膜塑形协会亚洲分会、中国女医师协会视光专委会共同推动下成立了“角膜塑形安全监控委员会”。借用“安监会”唤醒大家提高科学认知的意识,促进培训教育与交流,并于各地建立应急反应体系。2018年,在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下成立“接触性安全监控与视觉健康专业委员会”,成为二级学科。通过这一平台,专委会与药监部门的联合工作更加密切,现全国已有114家医疗单位被药监部门授牌为接触镜安全监控哨点单位。安全监控哨点单位包括很多有名的三甲医院,在全国各地皆有一定影响力,拥有相当一批优秀的眼科医师,视光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从而推动各地角膜塑形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建立了网站,通过网络的宣传与支持,使医师之间,以及与企业、管理部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安全防范的意识也不断提升,以进一步形成必要的专家共识,并按照药监部门的要求将出现的各类不良反应及时进行了上报。
 
随着眼科医师对此技术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培训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多方开展,使得眼表专家与视光学专家在这一领域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医患配合也愈加密切,患者及家长的依从性也在不断提高。若患儿能坚持规范的定期复查,出现问题及时反馈与医生联络,及时接受治疗,减少或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将大大提升这一技术的安全性能。
 
角膜塑形技术推广,谁能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眼科医师所从事的领域不尽相同,在推进角膜塑形技术的开展过程中,各位医师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所谓术业有专攻,开展验配工作,当然是由从事视光专业的医师来主导,而其他医师的宽容与理解,多方沟通,以科学态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可能的工作支持则十分重要。
 
IT技术的应用与新媒体的诞生,与安监平台搭建为相互支持的桥梁。新技术、新发现、新发展,以新闻、刊载的新形式起到宣传作用。《国际眼科时讯》在眼科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眼科医师通过期刊杂志或公众号文章即时获取新信息。此次会议,从“听”与“看”的角度,临床眼科医师可以积极参与到关于眼科的新材料、新设计、新产品的饕餮盛宴当中去。
 
角膜点染问题频发?这些细节切勿忽视!
 
角膜点染是配戴角膜塑形镜时常见的一种眼表不良反应。特别在配戴初期容易出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配戴塑形镜的患者多为年龄较低的儿童青少年,初期配戴时操作上不那么熟练,眼表亦需要适应;
 
二,国内的验配技术水平和医师临床经验呈一个参差不齐的状态,有些镜片设计不合理,配适不良,很容易黏附在眼球表面;
 
三,对患者进行配戴使用的指导不足,患者缺乏经验,操作不精准不规范;
 
另外,配戴中期和后期也有可能出现角膜点染,如更换镜片不及时、镜片护理过程不严谨、消毒不充分一系列问题皆会造成镜片污损而损伤眼睛。此症状的发生率在早期一般为20%-30%,有时会达到40%的更高比例。如何处理此问题,当下看来比较棘手。
 
谢教授指出,眼科医师有必要主动学习此专业知识,指导戴镜过程,验光配镜的技术人员也应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加工企业需要尽量提供验配中所需的试戴镜片,把握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要保证加工精度和稳定性。医师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拒绝滥用抗生素,避免使用不当药物引起毒性反应。希望在开展工作时,尽量做到规范、严谨与精准。
 
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
 
我国近视眼低龄化的趋势日渐明显。父母近视,子女幼时出现近视的几率较大,且度数较高,这类患儿眼睛发展为高度近视的风险自然增大。因此,针对青少年近视的现状,“防”与“控”要两手抓。
 
首先是”防“指的是提早关注,学校与家长都有责任与义务关注青少年的眼健康,鼓励儿童尽早接受眼部全面检查,以便及时建立视觉发育档案。学习与生活中,纠正青少年的不良用眼习惯,指导户外活动尤为重要;
 
第二步是”控“,一旦发现青少年出现近视的症状,尽快采取控制近视的方法,科学验光配镜是基础,再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有控制效果的光学镜片——角膜塑形镜,多焦点的软性接触镜(其延缓近视的效果也受到视光学界的高度关注)等,可考虑联合用药的方法。但要合理把握适应证,因人而宜。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