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儿童青光眼的三大诊疗原则——刘旭阳教授青光眼热点精彩解答

  • 2020-04-20 16:59:00
  • 3692 Views

世界青光眼周旨在通过多种宣传途径,让公众了解更多的青光眼知识,提高对青光眼的认识,达到防治青光眼的目的。2020年世界第13个青光眼周活动刚刚落下帷幕,众多专家学者在此次活动中纷纷以更专业、更精准、更简练生动的解答为青光眼患者积极展开科普教育。《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采访了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刘旭阳教授,刘教授介绍了本届青光眼周主题的含义,对青光眼领域的热点新兴问题做出了精彩解答。

 
视神经一张照,青光眼早知道:早期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最初的“青光眼日”发展为“青光眼周”,国际上对青光眼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今年青光眼周活动主题沿用了去年的主题——“视神经一张照,青光眼早知道”,反复强调了早期筛查诊断青光眼的必要性。
 
刘教授指出,青光眼是不可逆的视神经病变,治疗越晚损害越大,且无法逆转。据了解,我国90%以上的青光眼人群对自己的病情缺乏认识,甚至不知道自己得了青光眼,由此延误病情,造成了不可逆的视力损害。因此,青光眼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为什么要强调视神经眼底照片呢?青光眼是一种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累及视神经的疾病,其损害可以在眼底视神经照片上清晰地观察到。在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如果能够给患者拍一张眼底视神经照片,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请专家筛查有无早期青光眼表现,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应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客观指标对青光眼进行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青光眼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千丝万缕、密不可分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丢失是导致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然而,大量动物实验、人类青光眼尸检研究以及人类活体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证明,青光眼更像是整个视路的综合症群,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开始,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视皮质的结构均存在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
 
目前原发性青光眼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认为,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存在相关性,如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等,且在此类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更高。考虑到相似的病理改变特征,未来在青光眼和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损害机制方面可能有更多值得研究的新领域。
 
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结构与功能损害:相互关联,但不完全一致
 
刘教授强调,视网膜结构与功能的检查最常见的就是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检查和视野检查,与仪器设备、检查人员技术和被检查者的眼部情况、配合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视盘及RNFL的检查主要依靠眼底照相和OCT,当遇到高度近视的患者,判断是否存在青光眼性损害会有一定难度。而视野检查,患者有学习曲线,单次的检查结果未必能说明问题。如果发现视野缺损怀疑青光眼的患者,要通过反复的视野检查来确定缺损改变。此外,蓝黄视野、倍频视野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大多数情况下,视网膜结构跟功能损害存在一定的关联和对应关系。青光眼的病理损害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凋亡,视野光敏感度的下降和RGCs丢失的数量有相关性。
 
但是,视野MD值变化与OCT测量的RNFL厚度改变,在青光眼的病程中并非是同步发展的,这给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监测带来了困扰。视野前期青光眼是指有青光眼性视神经结构损害、但没有检测到对应视野缺损的患者。对于这类情况,刘教授认为不要轻易给患者戴上青光眼的“帽子”,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应该加强随访,也要排除其它引起类似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疾病。亦有少数患者虽然存在典型的“青光眼性”视野缺损,但是眼底不符合青光眼性视神经改变特征,对于这些患者需要仔细分析,避免漏诊和误诊。
 
儿童青光眼诊疗:早期诊断是重中之重,新的手术方案未来可期
 
儿童青光眼常指18岁以下未成年人患有的原发性或继发性青光眼,占全球未成年人致盲原因的 2%~15% ,是未成年人盲和低视力的重要原因。青光眼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儿童青光眼起病较早,如不及时治疗,对视功能的影响将会伴随终生。
 
刘教授分析了儿童青光眼的诊疗原则
 
首先,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包括畏光、黑眼珠黝黑且大等典型特征需要格外警惕,发现较晚的患儿,治疗效果也明显不佳。
 
其次,儿童青光眼的治疗原则是尽早、个性化治疗。根据患儿病情积极与家长沟通,拟定合适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案,强调要及时手术治疗。
 
最后,青光眼手术开展历史长,手术方法多样。但儿童青光眼致盲率高,手术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低,常因手术失败或滤过泡瘢痕化等需进行多次手术。新兴的微导管辅助下的内外路施氏管扩张或切开手术,通过改善房水原有的生理排出通道增加房水的排出,目前观察手术效果较好,提高了先天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而且,此手术是非滤过泡依赖性手术,避免了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但该类手术在国内开展的时间不长,有待于继续观察和研究。
 
专家简介

刘旭阳 教授
 
厦门大学厦门眼科中心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常委,深圳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共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其中SCI论文约80篇),主、参编写著作2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863、973子课题各一项及多项省、市级和国际合作课题。曾个人或合作获美国海伦凯勒基金会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