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教授专访:科技与科普“双管齐下”,助力青光眼慢病管理

  • 2023-04-10 17:37:00
  • 1771 Views

编者按:青光眼是世界上首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疾病。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工作压力增加、相关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光眼实质上是一种慢性疾病,与糖尿病、高血压是一样,需要终生管控。第七届中国眼科教育论坛会议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纯教授带来了精彩的课题分享“OCT在青光眼慢病管理中的应用”。《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采访到张纯教授,共话青光眼的慢病管理。

青光眼的慢病管理:早知、早诊、早治、坚持随访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顾名思义,青光眼是不能治愈的,将伴随患者终身,符合慢病特点。从这个角度分析,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应是全链条管理,包含全疾病周期的管理,从早筛、早查、早诊、早治到随访、青光眼晚期康复等。其中,青光眼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因青光眼具有隐匿性,如何更早地发现青光眼,对于整个眼科及国家而言,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据推测,我国约有50%的青光眼患者未被发现。目前为止,早期发现青光眼仍是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此外,在青光眼的诊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众多因素导致了青光眼诊疗水平不均,同质性较差。故青光眼专家编纂了《中国青光眼指南》,希望借助该指南,尽量同质化各地区的青光眼诊疗。张教授强调,青光眼属于慢性疾病,治疗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患者需要终身对眼压及眼底的神经进行监控,通过动态观察,判断青光眼是否进展、恶化。这些判断的手段标准等亦需同质化。同时,青光眼患者能否做到积极随访、主动随访,是影响青光眼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到患者能否更好地保留视力,避免失明。因此青光眼的慢病管理包括了早知、早诊、早治以及坚持随访。

科技先行,OCT在青光眼慢病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最近几年OCT发展迅速,对眼部结构的检测越来越精细,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随访。

青光眼的发病过程中,功能损害和结构损害哪个先出现?一般认为,先出现结构损害,然后再出现功能损害。对于眼部结构的精准检查,有利于实现青光眼的早期发现。OCT对于结构损害的测量要早于视野损害的检测,在青光眼慢病管理中优势显著。张教授指出,对于未发生神经损害的早期青光眼患者,由于眼压改变,眼部结构尤其是视神经可能会出现形态学变化,如OCT可检测到这些变化特点,则可大大提前青光眼的早期诊断。

随着OCT相关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OCT检查指标也在不断增加,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到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视乳头的杯盘比例及凹陷情况、Bruch膜开口-盘沿最小宽度等。OCT算法也在持续优化升级,可精确了解在不同随访期的检测结果,进而对于青光眼是否进展,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

作为一种结构检查,OCT存在地板效应。但在地板效应出现之前,有多种方法能延长OCT的检测效率,如OCT特殊指标的联合应用,可以在晚期青光眼患者中检测到结构改变。此外,张教授分享了OCT的相关进展:

通过OCTA技术监测微血管密度,可进行青光眼病情进展的临床评估;

OCT结合自适应光学系统,可直接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进行计数,能提前评估青光眼损伤;

未来OCT与血氧饱和度相结合,还可观察到青光眼患者的功能损害。

科技缔造生活,创新成就未来。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势必不断拓宽OCT的应用范围,更好地造福青光眼患者,坚守光明。

科普宣教,推进青光眼的早发现、早诊断

青光眼认知程度的提高,是关系到能否防止青光眼致盲的重要议题。早在2008年,世界青光眼联合会倡导“世界青光眼日”和“世界青光眼周”等科普活动,我国眼科同道积极相应,已开展相关科普活动15年。希冀通过科普宣传,让更多人群,不仅仅局限于青光眼患者,知晓什么是青光眼、青光眼的危害、如何检测青光眼等。尽管每年举办的活动主题都不一样,但类似“视神经一张照,青光眼早知道”等多个脍炙人口的主题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大范围的科普宣教,包括公共媒体、自媒体等,切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青光眼的危害。越来越多的体检中心也将眼底照相纳入到常规体检项目中,大力推进了青光眼的早发现、早诊断。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