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周丨葛坚教授深度解密屈光不正患者的青光眼“危机”

  • 2024-03-11 17:00:00
  • 120 Views

编者按:屈光不正是一类常见的视觉疾病,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多种类型。屈光不正不仅影响视觉质量,还可导致弱视、斜视、白内障、青光眼、黄斑病变、视网膜损害等并发症。既往人们已知晓屈光不正是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但二者之间究竟有何关联鲜有人关注。恰逢2024年世界青光眼周开启,以“共管慢病青光眼,留得光明恒久远”为指导主题,全球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青光眼患者眼健康科学知识的科普,帮助增强大众爱眼、护眼、防盲的健康意识。故我们特别邀请到我国顶尖青光眼专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讲述了屈光不正与青光眼的关联,及屈光不正继发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早筛之策,以期为大家带来更多启示。


揭秘:屈光不正与青光眼之间有何关联?

青光眼的病因颇复杂、种类繁多,与屈光不正有着密切关联的青光眼类型主要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原发性青光眼的数量约2200万人,患病率约2%,中国近视眼发生率平均51.6%,数量超过7亿人,照此推算我国屈光不正伴青光眼的患者数量将近765万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既往大家了解到屈光不正是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但二者之间究竟有多紧密的联系尚无深入探究。


从既往研究可知,高度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高度远视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此外,中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随着年龄增长,具有眼轴短、晶状体位置前移、悬韧带发生变性的特点,老视渐渐显现,使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随之增加。由此可知,多种屈光问题如近视、远视、老视都与青光眼的发生有着密切关联,而这也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呼吁大家积极宣传、科普,做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屈光不正继发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很多真相已明了

目前对于屈光不正继发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颇丰,很多机理已非常明了。

⑴高度近视合并开角型青光眼是屈光不正继发青光眼的主要类型之一。由于高度近视眼轴拉长,巩膜壁与脉络膜厚度变薄,相应的血供较差,造成巩膜、筛板组织的变性,对眼压波动的抵抗力降低,进而诱发开角型青光眼。同时筛板的伸拉、位移、扭曲,直接影响视网膜神经极细胞的重塑,造成高度近视青光眼性的神经损害。这是屈光不正继发青光眼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

⑵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也与远视,特别是眼轴较短的高度远视相关。闭角型青光眼其中的两个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真性小眼球合并闭角型青光眼,都与屈光不正有关系。远视10D以上的真性小眼球患者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风险较高。另外,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加,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发生位置前移、前后径厚度增加、弹性变差等改变导致房角变浅,而中国人群浅前房的特性更加剧了前房变浅、房角变窄的情况,甚至导致房角关闭,发生闭角型青光眼。此外,远视所致的眼部结构改变也参与了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过程。由于这类患者的疾病过程较为缓慢,因此早期诊断的难度较大,需要认真细致的评估。

⑶ 原发性青光眼或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与高度近视眼之间有部分致病基因重叠。虽然近视的发病基因很多,但高度近视的几类致病基因现已较为确切。高度近视与青光眼往往共存,但并非所有高度近视就是青光眼。

⑷ 2000年葛教授团队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探讨了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病因和临床特点。研究纳入确诊的112例(215只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男性79例、女性33例,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者110例,全身用药者2例。结果显示,215只眼中有152只眼合并近视,意味着患有近视的患者,使用激素时更容易发生青光眼。另外,激素的使用可引起后囊混浊性白内障,如果有激素应用史的患者后囊混浊性白内障同时合并青光眼,基本可以确诊为激素引起的青光眼。倘若患者还患有近视,激素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又加一重,那这类患者一定要慎用激素眼药水。


如何做好屈光不正相关青光眼的早筛?

葛教授指出,眼科医生当务之急要做好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如何将屈光不正相关早期青光眼患者精准筛选出来是人们必须要考虑的重要事项,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影像学检查:早期筛查要充分认识屈光不正,特别是高度近视合并早期青光眼的影像学特征。OCT是眼科检查相当重要的一个指标,但屈光不正相关早期青光眼患者的筛选,需要重新审视OCT之外的其他检查,特别要重视眼底彩照的评估。OCT只显示视网膜各层次的厚度改变、血管粗细改变,但眼底彩照可以把所谓多层次眼底变化信息保留下来。高度近视和青光眼看似两个独立的疾病,实则伴发发生时事态就很棘手,借助高分辨率的眼底彩照,结合OCT,可对高度近视、近视或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进行鉴别,做出准确诊断。

值得一提的是,近视眼、高度近视眼视盘和视盘周围有很多变化,目前还有一些公认的新型有效、诊断效率较高的指标,如α带、β带、γ带、δ带,这些指标可以代表高度近视眼引起的盘周视网膜组织、脉络膜组织和巩膜组织的变化,从而得以助力精准甄别疾病。

人工智能:另外,时下火热的人工智能在处理眼底图像方面更高效一筹,但这需要有业内经验丰富的专家预先判图、制定标准,才能使人工智能的分析更为精准,否则会产生不少假阴性和假阳性病例,延误患者病情。

基因筛查:如满足条件,基因筛查可以更好地匹配患者,做出精准诊断。

视野检查:高度近视/青光眼各有其特征性的视野改变,对视野数据的分析也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明确诊断后,治疗方案的制定就相对明了,药物、激光、手术等各种武器严阵以待。葛坚教授强调,目前近视是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但近视与青光眼之间有何关联却鲜有人注意到,然而这部分患者不在少数,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才是患者获得及早治疗的根本,才能避免因屈光不正而引发的青光眼危机。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