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宁教授点评:如何更好地应对“沉默的视力小偷”?| ESCRS冬季会议

  • 2023-04-05 14:56:00
  • 1234 Views

编者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生诊疗经验的不断积累,近年来青光眼领域涌现出诸多治疗新方法,为眼科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也为青光眼患者带去了更多福音。在第27届欧洲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医师协会(ESCRS)冬季会议的Free Paper交流会上,多位学者对青光眼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发现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国际眼科时讯》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树宁教授针对会上热议话题分享宝贵临床经验,为广大眼科医生更好地治疗“沉默的视力小偷”——青光眼提供有力支持。

早期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增加青光眼发生风险

讲者:S. Ennaki

共同作者:Z. Hammoumi, N. Mtalai, G. Daghouj, L. El Maaloum, B. Allali, A. El Kettani

儿童白内障手术后继发青光眼是一种可能威胁其视功能预后的并发症。来自卡萨布兰卡大学的S. Ennaki教授团队探讨了接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儿童继发性青光眼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该回顾性研究纳入了516只因先天性白内障进行手术的眼睛,患者均为16岁以下儿童。青光眼的定义为眼压>22 mmHg、角膜直径增加、杯盘比增加、前房深度减少。评估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患者手术时年龄、单侧或双侧白内障、小角膜、后囊切开术联合前玻璃体切除术和初次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结果显示,306例双侧白内障和210例单侧白内障均行白内障摘除术,36只眼(7%)诊断为继发性青光眼,分别为10只(2%)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和26只(5%)无晶状体眼,中位发病时间为3年。青光眼患者的平均手术年龄为1.7个月,20%的患者存在小角膜。治疗方案最初为降眼压,16%的患者需要进行滤过手术,8%的患者演变为难治性青光眼。

该研究表明,无论有无晶状体眼,早期先天性白内障手术都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生风险。继发性青光眼治疗复杂,患者视力受损,因此需要长期随访。

李树宁教授点评:

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继发青光眼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这类继发性青光眼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可导致不可逆性视神经损伤,严重者可致盲。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长期随访中青光眼发生率均较高,我国研究报道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可疑及确诊青光眼的发生率在2.9%~15.7%,且累积发生率随随访时间的延长有上升趋势。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机制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天性白内障同时合并房角发育异常、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周边虹膜前粘连导致的房角关闭、人工晶状体植入在睫状沟内继发的色素播散等。研究表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接受白内障手术年龄、小角膜、小眼球、家族史、其他内眼手术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婴幼儿术后的哭闹及患儿术后无意识的用手揉眼,可能造成虹膜脱出导致虹膜前粘连从而继发青光眼,因此术毕结束时白内障手术切口需要密闭良好。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方式包括局部或全身降眼压药物,药物控制不理想可采用小梁切除术、引流阀植入手术等滤过手术,近年来开展的穿透性Schlemm氏管成形术也是选择之一。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早期识别术后继发青光眼相关表现,及时合理地干预治疗,长期按时随访对于改善患儿视觉结局、减少致盲意义重大。

ABiC治疗青光眼患者的5年临床疗效观察

讲者:N. Koerber

共同作者:S. ONDREJKA

来自德国科隆的N. Koerber教授团队观察了内路粘小管成形术(ABiC)治疗眼压受控和未受控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临床疗效。该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招募了使用iTrack微导管进行ABiC的POAG患者22人(27只眼),平均年龄为76.9±6.1岁,进行超声乳化手术与否均可。患者被分为药物控制眼压组(眼压<18 mmHg)和眼压未控制组(眼压≥18 mmHg)两组。主要疗效终点包括眼压和使用青光眼药物的数量。

结果显示,药物控制眼压组(n=13)和眼压未控制组(n=14)的基线眼压分别为16±1.6 mmHg和23.4±4.8 mmHg,使用青光眼药物的数量分别为1.8±0.9和2.1±1.1。术后5年,两组患者的眼压分别降至14.4±1.5 mmHg(P=0.08)和14.3±3.8 mmHg(P<0.05);使用青光眼药物的数量降为1±1(P=0.014)和1.2±1(P=0.059),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该研究表明,ABiC作为一种独立手术或与白内障手术联合进行的手术,在药物控制眼压组和眼压未控制组的患者中均实现了眼压和使用青光眼药物数量的降低,眼压未控制组患者的眼压显著降低,病情得到控制,与眼压受控患者无差异。ABiC的手术效果可维持5年。

李树宁教授点评:

ABiC是常见的非滤过泡依赖型微创手术,目前在我国较为普及。ABiC除了可以增加房水通过葡萄膜巩膜通路流出之外,还可能通过增加结膜微囊来增强房水流出,降低眼压。近年来,包括我国学者在内做了多项研究,对ABi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还将其与传统滤过手术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ABiC等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我国青光眼手术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2022年,王宁利教授团队在J Glau撰文,证实了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主要医院的内引流手术比例增加,而外引流手术比例显著下降。

但目前,ABiC手术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回顾性分析和小样本对照研究,今后需要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支撑,更准确地评估ABiC的安全性、有效性,尤其是远期有效性。

SLT对青光眼患者另一只未治疗眼的眼压有保护作用

讲者:H. Abu Serhan

共同作者:M. M. Aboelkhier, A. A. El-Sakka, M. A. Ebrahim, K. Djebabria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通常是青光眼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其对患者另一只未治疗眼的眼压的影响仍然未知。来自卡塔尔哈马德的H. Abu Serhan教授团队进行了相关荟萃分析,并与会分享了研究结果。

该系统评价通过了系统评价的国际化前瞻性注册数据库(PROSPERO)注册(注册号CRD42022364621)。至2022年9月19日,研究者搜索了9个数据库收集报道SLT后未经治疗的另一只眼的眼压变化的文章。所有分析均使用STATA软件进行,由于不存在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并使用逆方差方法汇总研究中的加权平均差(WMD)及其相应的95%置信区间(CI)。根据评估时间点进行分组分析。

分析的5项研究(183只眼)结果显示,与基线值相比,未经治疗的另一只眼的眼压显著降低。SLT治疗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眼压的降低是一致的。

该研究结果强调了SLT对青光眼患者另一只未治疗眼的眼压的保护作用,这些发现尚未在大规模随机试验中得到证实。

李树宁教授点评: 

SLT通过选择性光热解作用产生生物学效应,诱导小梁网内的巨噬细胞对小梁网间隙淤积的细胞外物质发挥消化转运或吞噬作用,从而重塑小梁网细胞外基质,降低房水外流阻力。SLT操作简单、无创、可重复操作,是目前开角型青光眼常用治疗手段。该研究通过荟萃分析,发现单眼SLT后也会出现与治疗眼类似的眼压降低趋势,也就是常讲的“眼压交感效应”。既往多项临床研究已发现,SLT后可能导致在短期内对侧眼眼压下降,有研究报道该效应可能持续4~9月。但大多研究显示,该“眼压交感效应”无法持久,而且不稳定。

小结

青光眼是一种治疗非常棘手的眼病,虽然近年来青光眼的新型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但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长期随访观察确定。早期识别具有青光眼发生危险因素的潜在患者、适时应用适宜的干预方法进行治疗,以及进行长期有规律的随访才能给予青光眼患者更好的治疗。

李树宁 教授

李树宁,男, 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博士后,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访问教授。熟练掌握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疑难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2008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秘书;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光眼学组委员,北京市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眼科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楼眼科公益基金会理事。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