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周丨梁远波教授:中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模式的变迁与展望

  • 2024-03-16 18:12:00
  • 180 Views

编者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作为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治疗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眼科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房角分离术的广泛应用,中国PACG的治疗模式正经历着显著变化。第39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APAO 2024)会议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梁远波教授受邀进行了题为“China Glaucoma Treatment Pattern Study”的讲课,旨在通过分享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的结果,揭示中国PACG治疗模式的变迁趋势及其背后的原因,以期为眼科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采访到梁教授,就PACG治疗模式的变迁及其影响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本次会议上,梁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PACG治疗模式变迁及其影响这种变化的原因。两年前,梁教授团队启动了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对全国20省市、26家不同层级医院进行的具有代表性的分层抽样,共抽取了5600余例PACG。经过深入分析,总结了过去十年中国PACG治疗模式的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正在替代小梁切除术。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滤过手术如小梁切除术等方法虽然有效,但存在较多滤过泡依赖的并发症。近十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房角分离术的广泛应用,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而言,小梁切除术的占比已从过去的75%下降至40%,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占比则逐渐上升,从1%上升至25%,省级医院占比更高。梁教授预计,未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应用率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梁教授团队发现PACG患者的住院时间在不断缩短。从2011年的平均10天降至目前的平均6天左右,这一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的PACG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同时,梁教授团队观察到住院时间为2天左右的PACG病例数量增长趋势明显,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PACG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此外,一些地区的日间手术也在逐步开展。


总结:中国PACG治疗模式的变迁,不仅体现了医疗技术的进步,也彰显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已成为PACG的主要治首选治疗、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日间手术逐步开展,都预示着中国眼科朝着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还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期待PACG的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