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娥教授:基于扫频光学生物测量仪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

  • 2020-11-30 15:59:00
  • 1754 Views

 编者按:如今,白内障手术已进入到精准屈光白内障手术时代。在眼科领域各种测量仪器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人眼生物测量也日益精准与全面,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计算准确度,助力屈光白内障手术更精准,获得更好的术后效果。2020 CCOS会议期间,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赵云娥教授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的变迁和应用,为大家带来一些指导和启示。

 
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的要素
 
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计算受多种要素的影响,如眼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直径等。其中,相较于超声测量,扫频光学生物测量仪对眼轴的检出率升高。
 
近年来,基于扫频的光学生物测量仪更新迭代,赵云娥教授向我们重点介绍了两种扫频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700和OA2000与其他扫频光学生物测量仪的测量比较。赵云娥教授团队研究对比了109眼(109名白内障患者)的IOLMaster700和IOLMaster500的生物测量数据,得出两种仪器在Bland–Altman图示一致性好,而各种眼科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如JCRS、AJO、JCRS等)也对OA2000发出好评,认为其与多种生物测量仪比较,准确性佳。
 
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迭代
 
自1974年SRK I公式问世,各种IOL计算公式逐渐发展,如SRK/T、Hoffer Q、Holladay、Haigis公式等,各公式的IOL常数考虑的指标不同,在长期的实践中,各公式的适合人群也略有差异。赵云娥教授重点比较了Barrett Universal II、Haigis、Hoffer Q、Holladay I、Holladay II和SRK/T公式的准确性,其中,Haigis和SRK/T公式进行了常数优化。与其他公式不同,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测量所得的有效人工晶体位置主要取决于IOL自身因素与ACD。
 
超常眼球应该用什么计算公式?
 
对于正常眼球的计算,精准度已经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状态了。然而,临床上常见各种“超常”眼球,如长短眼轴、角膜曲率以及前房深度的异常,对精准测量和计算带来更大挑战,我们不可以忽视这一部分群体的需求。赵云娥教授根据临床数据发现,总体来说Barrett Universal II 公式表现优异,不仅在正常范围内的眼球预测性好,对所有“超常”情况均有较好的预测性,其次是Haigis和SRK-T公式。
 
①针对超长眼轴患者,Barrett Universal II 公式预测准确性最高,Haigis和SRK-T次之;
 
②对于短眼轴患者,所有的公式预测性均不甚理想,Barrett Universal II 、Haigis和SRK-T相对比较准确;
 
③对于ACD≥3.5mm的患者,Barrett Universal II 公式预测准确性最高,Haigis和SRK-T公式次之;
 
④对于ACD≤2.5mm的患者,所有的公式预测性均不甚理想,Barrett Universal II 和Haigis相对比较准确; 
 
⑤对于K值≥46.0D的患者,Haigis与Barrett II 公式预测准确性均较高;
 
⑥对于K值≤42.0D的患者,Haigis公式准确性最高,Hoffer Q次之。
 
虽然基于扫频的光学生物测量仪已经大大提高了检出率和检测的精准性,然而目前尚无十全十美的IOL计算公式。临床上对于超常数据,不仅需要反复测量确认,更需要借鉴多种计算公式进行人工晶状体屈光力选择,方能获得较好的结果。更多的IOL计算公式如Kane、EVO等正在发展中。赵教授表示,期待未来能够以更精准的测量、计算为患者服务,助其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赵云娥教授团队合影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