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诊疗的精细化研究之路

  • 2024-03-25 17:43:00
  • 104 Views

编者按:白内障作为眼科领域的一种常见疾病,其手术治疗技术已日趋成熟。随着科研的深入,从疾病的发病机制到围手术期的各种影响因素,白内障的诊疗过程正在逐步实现精细化。第39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APAO 2024)上,众多白内障领域的资深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白内障手术指标的临床特点

为深入探究COVID-19疫情对白内障手术患者群体的潜在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分析马来西亚卫生部资料,具体为COVID-19大流行前(2018-2019年)与COVID-19大流行期间(2020-2021年)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时间跨度为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涵盖了该时间段内所有进行白内障手术的病例。数据来源于白内障手术登记处(CSR),该登记处详细记录了每次白内障手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数据资料。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系统分析,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时间段内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据此评估COVID-19疫情对白内障手术患者群体的具体影响。

研究结果:

对139148例50岁及以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分析。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COVID-19大流行前与COVID-19大流行期间最常见的全身性合并症,P<0.001。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双眼手术均减少(P<0.001)。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更多患者进行了二次眼科手术(75.2% vs. 24.8%,P<0.001)。

在COVID-19大流行前与COVID-19大流行期间,表面麻醉都是主要的麻醉方法,但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显著减少(65.3% vs. 34.7%,P<0.001)。

超声乳化术是COVID-19大流行前与COVID-19大流行期间最常见的白内障手术,P<0.001。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晶状体源性青光眼和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病例均显著减少(P<0.001)。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术前视力“丧失”(VA<3/60)的患者与COVID-19前相比显著增加(39.5% vs. 47.2%)。

研究结论:COVID-19大流行严重影响了合并症的患病率、手术程序、麻醉方法以及第一只或第二只眼手术的时机。这些变化反映了卫生保健系统在为应对大流行挑战和优先考虑患者安全而作出的调整。


第一作者:Puspadevi ARMUGHAM

共同作者:Mohammad Aziz SALOWI, Nadiah SA’AT


通过荟萃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人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miRNA生物标志物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乃全球范围内极为普遍的眼部疾病。尽管其发病机理尚未得到全面阐释,但近期研究显露出microRNAs(miRNAs)有潜力成为ARC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各研究关于miRNAs表达的报告结果存在分歧。因此,研究人员遵循PRISMA指南进行了Meta分析,以通过荟萃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来明确这些miRNA的水平及其在ARC中的潜在作用。自起始日期至2022年12月31日,通过三个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检索,并利用NOS对文章质量进行了评估。随后,研究人员利用六个数据库预测了Meta分析所确定的miRNA的靶标。最后,通过DAVID工具深入分析了GO功能和KEGG通路,以揭示靶标相关的丰富信息。

研究结果:

从225篇出版物的初始检索中,来自37篇论文的22个miRNA被纳入Meta分析。

在ARC中,成功鉴定出8个差异表达的miRNA(即DEmiRNA)。这些miRNA中,有2个呈现上调表达,包括miR-124和miR-125a;而另外6个则呈现下调表达,包括miR-15a、miR-23b、miR-34a、miR-221、miR-222和miR-378a。

通过对这些miRNA的深入研究,进一步确认了它们与972个基因靶点存在相互作用。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揭示了这些miRNA在ARC相关功能及通路中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

研究结论:研究确定了ARC中的8个DEmiRNAs(miR-15a、miR-23b、miR-34a、miR-124、miR-125a、miR-221、miR-222和miR-378a)。其独特的生物信息学结果可为今后白内障发生的研究奠定基础。作为一项系统评估,这是首个提供ARC中miRNA-生物标志物图谱的报告。


第一作者:Kaiyun ZHANG

共同作者:Li CHEN, Laiqiang QU,Hong YAN


影响白内障转诊情况的患者特征

目前,手术干预是针对白内障的有效治疗方法,随着白内障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对白内障手术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为对比分析急诊白内障手术与常规白内障手术患者群体的特征差异,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过去3个月内接受白内障手术的120名患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员系统搜集了患者的基本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苏格兰多重剥夺指数(SIMD)、症状数量(nVFQ)、视力状况(VA)、首诊医生的转诊紧迫性以及医生的分诊状态(紧急与常规),并运用双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了亚组分析。此外,为了明确哪些因素与急症发生率的增加有关,还采用了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在单变量回归分析中识别出的显著参数,进一步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

亚组分析显示nVFQ与医生的转诊分诊状态(P=0.01)和首诊医生的转诊优先级(P<0.0001)相关。

VA与医生的转诊分诊状态无关。

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nVFQ与医生的转诊分诊状态(OR=1.70,CI=1.11-2.60,P=0.014)和首诊医生的转诊优先级(OR=2.22,CI=1.44-3.41,P=0.0003)相关。当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时,这些关联仍具有显著性。

方差分析显示SIMD五分位数与nVFQ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36)。

研究结论:社会经济剥夺程度较低与白内障症状报告的频率较高之间存在一种关联。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现象,未来的研究深入探索影响社会经济背景和白内障症状报告之间关系的各种因素,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关联的本质和影响。


第一作者:Kah AW

共同作者:Sirindhra SUEPIANTHAM,Ashraf KHAN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感染检测算法的设计与验证

随着白内障手术的普及,其术后并发症——眼内炎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有效监测并管理此并发症,研究人员设计了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感染测量算法(EIMA),并通过严格的数据分析验证其有效性。EIMA基于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模型,该模型能够分析并处理复杂的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了1444例白内障术后患者的炎症评分(IS)和字母评分(LS)。IS是通过评估患者的角膜、前房、虹膜和玻璃体的状态得出的,而LS则是基于Snellen视力表上的测试结果。为了验证EIMA的准确性,对175名患者进行了连续的前瞻性微生物学数据收集。这些数据包括培养阳性、培养阴性但聚合酶链反应(PCR)阳性,以及微阳性(培养+PCR)的情况。采用中度眼内炎(IS≥12.5和LS≤7.5)作为参考标准,来评估EIMA的敏感性、特异性、似然比(LR)和预测值。

研究结果:

在前瞻性收集的资料中,培养阳性为36.0%(n=63/175),培养阴性-PCR阳性为22.8%(n=40/175),培养阴性PCR阴性为41.2%(n=72/175)。

EIMA在严重角膜水肿、角膜脓肿、前房积脓和视力差的眼睛中呈阳性。

培养阳性的情况中,EIMA敏感性、特异性、LR阳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PPV、NPV)分别为82.5%、81.9%、4.57%、80.0%和84.28%;在培养阴性-PCR阳性情况中,分别为60.0%、81.9%、3.31、74.1%和78.66%,微阳性情况中分别为73.8%、81.9%、4.08、77.1%和68.60%;假阳性为18%(n=13/72)。

当视力>20/400(LS>20)时,EIMA在识别感染方面存在误差,无论是否存在前房积脓。

研究结论:EIMA是一种基于炎症表现和字母评分的评估工具,它能够在临床上早于微生物学报告区分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与非感染性眼内炎。


第一作者:Taraprasad DAS

共同作者:Jyotiranjan SAHOO, Akash BELENJE, Joveeta JOSEPH, Vivek P DAVE


小结: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要求的提高,与白内障发生发展及围手术期相关因素的处置也逐渐被重视。相信这些研究发现,必将有力推动白内障诊疗质量的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光明。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