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盘点丨肩鸿任钜踏歌行 功不唐捐玉汝成,赵博军教授团队硕果纵览

  • 2024-02-16 11:10:00
  • 160 Views

编者按:2023圆满落幕,2024正待书写。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既是回顾总结的好时机,亦是开启新程的好契机。2023年,赵博军教授团队聚焦视网膜领域,不断深耕开拓,学术、著作、病例汇报全面着手,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果。

图片


发布新书“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实用诊疗手册”

新生血管类疾病“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病理性近视”等疾病在眼底病诊疗工作中占有的比重不言而喻,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时至今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物在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类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挽救患者视力的一大福音。但正确使用抗VEGF治疗既需要基本的理论知识,又需要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如何在遵循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治疗,用最小的经济代价使患者的视力得以提高及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许迅教授、董方田教授的大力支持下,赵博军教授团队领衔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底病学组专家编写了《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实用诊疗手册》。该书切实从临床实际出发,力求以简短通俗的语言,将临床工作中的常用知识点、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既有共识之谈也有经验之见。该书阐述了基层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哪些眼底疾病应该使用抗VEGF药物,何时启动抗VEGF治疗,选择什么样的方案,何时终止抗VEGF药物等等。成为了广大基层医生的口袋书,有望推动基层医生及初入眼底病科临床医生更准确、更合理地应用抗VEGF药物,提高大家的诊疗水平。

图片


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DR是全球工作年龄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对于疾病控制至关重要,可大大降低DR患者失明风险。赵博军团队一直致力于糖尿病病视网膜病变研究,包括病理情况下视网膜脉络膜微结构的改变,诊断及治疗等各个环节,以期通过深入研究推动临床进步,为患者提供更便捷、无创的检查方法,以及更为精准、及时的治疗策略。

过去一年赵博军教授团队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

1.利用广角扫频OCTA对DR患者的NV进行识别,并将结果与FFA结果进行对比,文章Comparison of widefield 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and 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发表在2023年国际知名期刊BMC Ophthalmology。

早期发现DR的增殖性病变对于新生血管(NV)控制至关重要,这会大大降低DR患者的视力下降风险。传统的检查方式为荧光血管造影(FFA),但是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可能会有恶心、过敏等风险,对于肾功能、心功能差的患者FFA检查则为禁忌,因该检查的有创性不宜做为一项常规复查项目。然而DR从非增殖期发展至增殖期往往是在患者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无创的检查方式为临床所渴求。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OCTA可以提供清晰的血管和结构的3D图像,即避免造影风险,又便于进行随访。团队利用广角扫频OCTA对DR患者的NV进行识别,并将结果与FFA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扫频广角OCTA在发现新生血管方面与FFA结果高度一致,同时扫描范围相较于传统OCT更大,可以有效替代FFA。另外研究还发现对于注射过VEGF的DR患者,OCTA发现NV的概率较传统的FFA会更高。该研究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重要提示。


图片


Fig. 一例15年糖尿病病史的男性患者, A.玻璃体血流图像清晰显示红色圆圈内的新生血管。B.与en-face图像相吻合,B-scan红色圆圈处的新生血管显示高反射血流信号穿破内界膜达玻璃体腔(图B),证实确为新生血管。C图FFA影像显示的新生血管与OCTA具有良好的对应(红色圆圈);同时蓝色圆圈处显示无荧光渗漏视网膜内血管异常(IRMA)。D.OCTA图像: 蓝色圆圈显示的IRMA与FFA具有良好的对应。E.B-scan 进一步证实该高反射血流异常信号确局限在视网膜内,为IRMA,而非新生血管。

2.脉络膜病变在DR发展的病理和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早于视网膜病变的出现。动物模型也证实,脉络膜血流量不足可能是DR的早期病理改变之一。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是通过量化脉络膜管腔和基质成分的面积而得到,已成为一种新的测量和分析脉络膜血管系统的工具。赵教授团队将视角聚焦在CVI上,并对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题目为“脉络膜血管指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发表在2023年中华眼底病杂志上。该文详细阐述了关于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DR严重程度、糖尿病黄斑水肿、治疗方式、视力与CVI的关系,并提出了将来的展望,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3. 糖尿病导致的中度至重度黄斑缺血的存在与视觉功能损害有关,目前关于黄斑缺血的研究较少,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导致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赵教授团队发表论文“糖尿病性黄斑缺血的研究进展”。该文对黄斑缺血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该文提到黄斑局部缺血时会损伤中央凹周围的毛细血管网结构,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的增大和不规则,FAZ 增大与 DR 的严重程度相关。DR程度越高,糖尿病黄斑缺血越严重。这一结论很好的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关注FAZ与DR严重程度的关系。


罕见病例报道

赵教授团队报道了一例很有意思的病例,一位口服减肥药物(主要成分为25mg托吡酯、25mg氢氯噻嗪和22.4mg氟西汀)的亚洲女性患者,在口服药物6小时后出现了急性的高度近视及房角狭窄。托吡酯和氢氯噻嗪之间存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这可能导致前房角在短时间内变窄。及时停药通常会在几天到几周内完全康复。这也提示一些正在口服该类药物的女性患者警惕此类情况的发生。该文章“Low-dose topiramate and hydrochlorothiazide-associated early acute myopia and angle narrowing: A case report”发表在2023年Frontiers in Medicine杂志上,对临床工作带来一定启示。


2024年,新的一年,新的起点,

赵博军愿大家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