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术风潮,聚焦新技术发展丨2020第五届同仁眼科新技术论坛完美收官

  • 2020-12-29 15:56:00
  • 901 Views

编者按:2020年12月6日,第五届同仁眼科新技术论坛如期召开。受疫情影响,此次大会主要采取了线上直播的形式,聚焦人工智能、病理性近视以及眼科临床诊疗新技术等热门领域,展示眼科临床诊断、治疗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力求多方位全角度为各位眼科同道创建一个学有所得的交流平台。

图片
医工结合,跨界交融精彩连连
 
虽然北京的冬天寒风凌厉,但论坛在线交流的热度丝毫未受影响,大家就各种学术话题踊跃参与、积极表达。大会主席、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大会名誉主席、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共同主持会议开幕。
 
图片
 
魏教授致辞表示,本届论坛依旧遵循同仁传统,以交流国际热点,展现国内眼科新技术、药物和疗法等方面为主题,诚邀各界专家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并向各位参与大会的同道表示了感谢。
 
图片
王教授指出眼科技术方面存在三个领域:以设备为依托的工程技术发展下的硬技术领域,以临床技术为主的软技术领域以及不同学科融合交流的跨界领域。此次的论坛亮点是三部分领域都有所涉及,“医工结合,跨界交融”的理念证明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正是基于不同学科的跨界合作,同仁眼科新技术论坛连续召开五年,首先彰显了北京同仁医院在国内医学技术输出的引领性地位,其次在大会中有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参加,更是顺应了跨界交融的发展趋势。
 
四大板块接连献上,全方位交流学术发展
 
此次大会分为四个板块,每一部分的内容精彩而详实,极具专业性与探索性,引发了参会同道的思考与热情交流。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思考

第一板块由王宁利教授、魏文斌教授主持
 
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其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报告中指出,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战略,经过一系列部署实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在今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更是经受住了考验,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注重将前沿科技与不同领域相融合的思想方针,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实际场景中的融合应用日渐丰富,促进了健康个性化和精准化。
 
柔性生物电子与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也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柔性生物电子能够改变传统医疗监测器件、设备以及系统的刚性物理形态,使其具有轻薄柔软、可穿戴、可植入、零负荷的优势,实现了医学信息与人、物体和环境的高效共融,可以说是未来智慧医疗的信息源头。
 
在这一板块中还呈现了许多人工智能与医学结合的精彩内容,以眼底筛查为例,日渐成熟的图像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辅助诊疗中。多光谱成像设备,全景UBM诊疗设备,青光眼AI诊断和验光机器人的使用都使得医疗发展如虎添翼。还有人工智能下最新的深度学习概念在医学领域引发热潮,这一概念的应用能够辅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减少重复工作,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更加精准,提升治疗安全性以及降低费用。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的跨界交融可谓是谱写出了一份科技造福生活的辉煌篇章。
 
病理性近视诊疗新趋势
 
第二板块由金子兵教授、张丰菊教授主持
 
病理性近视是以屈光度进行性加深、眼轴不断增长、眼内容和视网膜脉络膜组织进行性损害引起视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眼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理性近视致盲问题日益突出,超高的近视率将新生大批高度近视人群,高度近视部分则继续发展为病理性近视,有效预防病理性近视,一定要从近视防控开始。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近视防治列入全球防盲计划。
 
在婴幼儿先天性高度近视治疗方面,RGP(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的治疗应用在单眼高度近视患儿中具有优势,其治疗较为保守,安全性高。能够促进双眼正常视觉发育及立体视觉发育。解决形觉剥夺因素,减缓眼轴增长,RGP透氧率高,患儿每天坚持配戴,不会造成角膜新生血管,操作也较为便捷。专家们还就关于早发性高度近视诊疗,眼内镜术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角膜屈光手术中方案选择、实施过程以及术后恢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分享。
 
新型药物与诊疗新方法
 
第三板块由潘志强教授、李树宁教授主持
 
在这一版块中展示了眼科下不同领域所使用的新药物和诊疗技术的研究方向和阶段成果。以眼表新药的临床应用为例,感染性角膜炎、免疫相关性角膜炎、重症干眼以及神经营养性角膜炎都是临床上具代表性的难治性疾病。面对这些棘手的病症,已经开始使用一些眼表疾病新药。这些新药在结构上更加优化,使得药物有效性大大提升,减轻了医患的治疗负担。
 
老视与视觉评估策略

第四板块由翟长斌教授、宋旭东教授主持
 
老视是与年龄相关的进行性眼调节力下降。老视的矫正不仅重视视力,而且要注重视觉质量。在老视手术的设计原则上,一方面可以在非主导眼上诱导近视性离焦,增加负性球差,从而增加该眼视近景深,提高近视力与传统的单眼视矫正比较,另一方面在非主导眼上通过改变周边角膜基质激光消融的量来改变角膜的非球面性。
 
在视觉评估方面,就角膜地形图在圆锥角膜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圆锥角膜可导致程度不等的视力损害,由于角膜变陡和变薄导致近视和不规则散光,所以对其的正确诊断非常重要。角膜地形图对圆锥角膜的定性和定量诊断不一定正确,圆锥角膜的临床诊断和处理需要综合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不能简单以检查设备的报告为标准。
 
大会主席魏文斌教授:秉承六字方针,兼收并蓄促发展
 
大会主席魏文斌教授接受《国际眼科时讯》采访时,对大会秉承的六字方针——规范、传承和创新,做了详细解释:
 
◆规范国内外眼科诊断治疗方面的方法;
 
◆传承眼科专家多年来在临床和技术方面积累的经验;
 
◆创新发展技术方法、推动学科建设不断进步。
 
会议坚持六字方针,从医学人工智能、病理性近视、老视干预和策略和新药新疗法新技术四个版块展示了同仁医院现有的技术,更邀请众多专家教授线上参与会议,一起分享探讨眼科的新技术新发展,让更多眼科医患受益。
 
医学人工智能亮点
 
提及医学人工智能发展,魏文斌教授重点提及了三个方面:
 
1.从国家层面为未来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指导
 
此次会议邀请到两位重量级专家,一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从国家战略层面介绍人工智能以及国家未来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医学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另一位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教授,对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在线医疗和医学人工智能的结合,以及国家在医学人工智能相关智慧设备的研制战略方面的布局。
 
2.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及医疗器械领域的一些成果
 
眼科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学科,眼睛又是全身健康唯一的一个“窗户”,通过视网膜神经的展示可对全身健康的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眼底照相及眼科的各种影像设备,多模态影像等技术手段,对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全身慢病的健康管理能发挥更好的预警作用。
 
国家眼科工程中心的主任王宁利教授,就眼科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及创新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做了精彩分享。同时王亚星教授也带来了人工智能在眼科方面的应用,包括青光眼、近视眼的诊断,近视预测等。同仁医院眼科近年也一直在人工智能、医学大数据、智能化医疗设备进行研究,以期通过人工智能,让眼科医生更好地为眼科、为全身健康、为健康中国服务。
 
3.医工结合,跨学科、多学科的协作和转化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院、973的首席科学家、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冯雪教授,不仅将柔性电子技术用在工业、国防等领域,更将柔性电子技术应用到了健康管理和医学领域,柔性电子与健康管理和神经的再生、心脑血管的健康指标监测进行了很好的协作;同时冯雪教授也一直致力于将柔性电子应用于智能眼镜的研制、超声的探头改良等方面,这是跨学科合作、医工结合的典范。
 
关注病理性近视
 
病理性近视的危害不容小觑!尽管近视防控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更多人在提起近视防控时,只能想到戴或不戴眼镜的区别,其实近视防控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病理性近视。通过近视防控降低病理性近视的比例,降低其导致的失明和致盲比例,这是近视防控更重要的目标。这个板块里,既有病理性近视的基础研究,包括基因研究、发病机制,也有干预病理性近视并发症的系列介绍,包括单眼高度近视眼的ICP验证、手术的安全性问题、儿童单眼高度近视的干预问题、准分子激光角膜验证手术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报告等。
 
老视的干预和策略
 
关于老视的矫正和老视的系列干预方法,是全球研究的热点。不仅包括屈光矫正,也包括通过准分子激光的手术进行老视的矫正,还包括通过多焦人工晶体的植入对老视进行矫正,各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及适应证。如何形成规范的老视干预措施,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新药物、新疗法、新技术
 
新药物、新疗法、新技术的交流是历年新技术论坛里面的经典板块,此板块主要介绍同仁医院在新技术、新药物、新疗法使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和积累,以此供大家一起切磋交流。
 
此次论坛获得广大眼科同道的高度关注,各位专家的演讲分享代表了同仁眼科在新技术发展领域、医疗科研教学领域的水平,大会全程有近两万观众在线参与,大家热情互动,为这次论坛完美落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明年之约,我们再相见!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